陈彩娥 匠心制作麦饼飘香
![]() |
匠心制作麦饼飘香
陈彩娥
陈彩娥是龙山镇胡塘下村人,2022年1月,她被评定为第六批永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永康单麦饼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从儿时学艺到中年重拾手艺,陈彩娥大半辈子和小麦饼结缘。
讲述人:陈彩娥 “永康单麦饼制作技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别样创新 薄如蝉翼
我的妈妈和奶奶都是做小麦饼的,从十几岁起,我就跟着妈妈学手艺,这一学就是十几年,和面、摊饼的诀窍我早已烂熟于心,说夸张点,闭着眼睛都能将面饼擀得很圆。后来我结婚、工作了,就做得少了,可家里人时不时还是想念那一口麦饼香。50岁退休之后,我索性重操旧业,在家做起小麦饼生意,靠一双巧手把这生意做得如火如荼。
永康会做小麦饼的人不少,但要想做出一点名堂来,其实有点难度。我如今有这样的成就,我的表弟表妹功不可没。最开始就是因为他俩嘴馋,总是和我念叨,想吃薄一点的小麦饼,这句话点醒了我——或许能在传统的基础上加点新花样。
我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开始琢磨创新。第一次尝试做薄的小麦饼时,饼是圆了,但是面饼却七孔八洞。后来我反复尝试,每失败一次,就总结一次手法,最终我成功做出了薄的小麦饼。
我做的小麦饼起初并没有客人来买。为了让更多永康人知道,传统的小麦饼也可以做到薄如蝉翼,我跟着市集赶了两趟,慢慢地就有客人来上门订购了。日子久了,口碑也传开了,熟客带新客,知名度越来越高。现在不光老主顾们一来就会订上10多斤,连好些饭店也专门找我供货。我的小麦饼平时卖30元一斤,需要提前两三天预定,到了过年,价格涨到60元一斤还是供不应求。有的客人因担心过年买不到小麦饼,甚至在8月份就找我预订了。
制作讲究 独特滋味
我家小麦饼的特点是又薄又有韧性,放在阳光底下透光,即便是被风扇吹久了,还是会软回去。而且小麦饼的保质期还很长,冬天放一个月都不会裂开,冷冻保存也没问题。正是这份独特,我家的小麦饼还在一些比赛上“露了脸”。
2023年的永康市第十六届农展会传统美食精品展是我家小麦饼的“首次亮相”。当时,我和我的“黄金搭档”一起做。她负责炒馅,我负责擀面,两个人忙活得也没顾上给小麦饼加什么装饰。我本想着凑个热闹,却没想到成功斩获当年美食展银奖的荣誉,还收获了很多好评。今年4月的永康市乡村厨神争霸赛也是一样,我和搭档荣获了银勺奖。有人甚至说:“如果有单独的小麦饼比赛,你肯定拿第一。”
这份底气,源于制作小麦饼的每一步都藏着讲究。其中,最关键也最考验手艺的一步便是“醒面”。从搓面团到擀小饼,每一个步骤都不容忽视。醒面的时长还得根据天气灵活调整,天冷时就需要“醒”得更久一些。烤麦饼环节同样马虎不得,火候和时间的把控至关重要。麦饼的烤制时间极短,动作必须迅速,稍不留神就会烤焦,只有均匀受热,才能烤出完美的小麦饼。烤麦饼的手艺,家里只有我一个人会,我的老公、女儿甚至“黄金搭档”都没能参透里面的诀窍。
或许,就是这些独一份的讲究,让我家小麦饼有了独特的滋味,成了不少人时常念叨的“舌尖美味”。
记者旁白:
俗话说“好酒不怕巷子深”,前往陈彩娥家的路,是弯弯绕绕的乡间小路,但是也吸引着食客纷纷寻来。聊起做小麦饼的故事,她总说“没什么特别的”。可话里话外,她还是藏不住对小麦饼的热爱。
小麦饼是永康人最熟悉的传统味道,陈彩娥创新做的小麦饼,以更薄更韧的特点、更长的保质期、更便捷的特性,让永康的麦饼香越传越远。
口述/陈彩娥 整理/融媒记者 陈可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