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少人问津到炙手可热
年轻人为何
争当社区“多面手”
![]() |
从少人问津到炙手可热
年轻人为何
争当社区“多面手”
与困境儿童进行交流
在传统印象中,社区工作常与“琐碎”“人员年龄偏大”等标签挂钩。然而,这一岗位如今正吸引着大批年轻人投身其中。曾经少有人问津的“社工岗”,为何变得如此炙手可热?连日来,记者就此进行了深入采访。
社区工作不是“鸡毛蒜皮”的事
7月2日一早,“90后”社工潘励佩便与同事徐鑫一同前往花街镇倪宅村,走访困境儿童家庭。自2023年入职花街镇民政服务站以来,潘励佩已从一名“职场小白”迅速成长为能够独当一面的“多面手”。
潘励佩主要负责低保、低边特困、困境儿童帮扶及社会救助等工作。在她看来,社工职业充满挑战:工作标准严格,每月需完成规定任务,并承担组织社区活动、处理个案、协助管理等多项职责。
“刚接触这项工作时,我确实手忙脚乱。”潘励佩坦言,“记得第一次独立处理困境儿童个案,我紧张得几乎整夜未眠。时间久了,我逐渐掌握了沟通技巧,学会了如何为困境家庭链接资源、争取支持。”
徐鑫之前从事视频剪辑工作。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接触到社工领域,并被“助人、利他”的理念深深吸引。于是,他毅然辞职,通过招考成为一名专职社工。
徐鑫告诉记者:“深入了解社工这个职业后,我发现它不仅是简单地帮助他人,还能用专业知识和技能,帮助一个家庭走出困境。”
虽然充满挑战,但社工工作让徐鑫有机会接触到形形色色的人和事,每天都充满新鲜感。他分享了一次组织困境儿童夏令营的经历:起初,因为家长缺乏信任,报名者寥寥无几,经过多次上门走访沟通,如今,家长们对他充满信任,活动参与度显著提升。“这种成就感,是之前工作中从未体验到的。”徐鑫感慨地说。
今年6月,大学刚毕业的陈寅格入职古山镇民政服务站,负责社区养老、社会救助、残疾人帮扶等工作。面对全新挑战,她并不认为社区工作是“鸡毛蒜皮”的事。“社区是连接政府与居民的桥梁,每一项工作都关乎居民切身利益,需要用心去做。”陈寅格说。
除了养老工作外,陈寅格还参与救助、儿童帮扶和助残事务。“社工工作的复杂性远超想象。过去,我更多思考政策制定,现在则深入到基层如何具体执行和传递这些政策。”她认为,这份工作需要平常心、责任心以及细致入微的态度,“每一件看似微小的事,都能让困难群众感受到温暖。”
36个岗位吸引1068人报考
2023年中央社会工作部成立后,社工晋升通道、薪酬保障与专业培训制度全面完善,职业吸引力显著提升。
从中央到地方,均成立了党委社会工作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和基层政权建设是其重要职能。与此同时,各级政府对社工行业的投入和支持力度也不断加大,包括提供更多的专业培训机会、优化社工的工作环境和待遇等。这些政策的出台和实施,无疑为社工行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市委社会工作部统计数据显示,今年,我市共有1900人报考社工证,创历史新高。除了社工证考试热,专职社区工作者报考也同样热门。今年2月,市委社会工作部公开招聘36名社区专职工作者。报名数据同样证实了这一点:36个岗位吸引了1068人报名,竞争可谓相当激烈。截至目前,全市共有430名专职社工,平均年龄34岁。其中,大专及以上学历者占比高达96%,持证上岗率达72%。
“报考比例增长的同时,报考者的综合素质也在提升。今年录用人员平均年龄25岁,全部为大专以上学历,其中4名为硕士研究生。”市委社会工作部基层治理和基层政权科科长吴云玉说。
在吴云玉看来,“社工热”现象的背后,是基层治理政策导向的一个风向标。随着政府对基层社会治理重视程度地不断提升,社区工作逐渐成为连接政府与居民的重要桥梁。这一角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使得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看到了社工职业的发展前景和社会价值。为帮助新录用专职社工尽快适应社区工作,市委社会工作部将组织开展新任专职社工“认百家门”“老带新”以及社区大讲堂等活动,着力提升新社工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
融媒记者 吕晓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