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日报 数字报纸


00004版:社会·讲述

文章导航

陈天雄:
乡音如钥启乾坤

  陈天雄:

  乡音如钥启乾坤

  在钢筋水泥的城市脉搏里,总有一种声音能穿越岁月的尘埃,叩响最深沉的乡愁之门,它或许是市井巷弄的吆喝,或许是祖母口中的童谣。对芝英镇街头村的陈天雄而言,这声音便是融进骨血里的家乡方言——永康话。今年68岁的他,足迹曾遍布大江南北。永康方言在其跌宕的人生中沉淀发酵,成为他打开智慧宝库、沟通广阔世界的密钥。

  讲述人:

  陈天雄 永康方言传播者

  夏夜井头话传薪 四方铁锤响乡音

  永康话,就是我故乡的心跳声,魂牵梦绕,从未走远。在我十几岁光景的夏天,太阳烤得大地发烫,到了晚上,街头村井头沿就是我们这些孩子的天堂。村里老老少少聚到一块儿,大家提着木桶,打起冰凉的井水,哗啦啦地浇在滚烫的石板地上,一股带着泥土清香的凉气就蒸腾起来。大伙儿草席一铺,或躺或坐,摇着蒲扇,把满天星斗当作屋顶。

  那会儿,没什么别的消遣,村里的老人家,就是我们最好的故事匣子。他们嘴里的“大话”(方言故事、传说),比天上的星星还引人入胜。我年纪小,听着听着,便入了迷。那些故事,像种子一样落在心里。说来也怪,别人讲一遍,我就记住了个七七八八,到下回和小伙伴们玩耍,或者在别处乘凉时,我也能磕磕巴巴地把故事复述出来。这些流传在祖辈口中的奇闻轶事、谚语俚语,就像细水长流,无声地滋润着我少年时光的记忆沃土,积累成我最初宝贵的“方言财富库”。

  17岁那年,我背上行囊,跟人学打铁,开始了在外谋生的日子。打铁是个力气活,而且工作节奏还很单调。当时的娱乐方式很匮乏,连收音机都是稀罕物。漫长的劳作中,口口相传的永康顺口溜,就成了我们解乏提神的“精神食粮”。“打薄刀(菜刀),三面錾(凿)四面锉,打不起薄刀大硬屙(没用、饭桶)。”这样带着浓浓乡土气息甚至有些粗粝直白的调侃,在铁匠铺里传开来,总能惹起一阵会心哄笑。

  我们一边抡着大锤锻打铁件,一边讲述着从家乡带来的故事、笑话、传说。就在这锤声与笑声、汗水与乡音交织的节奏里,身体的疲惫仿佛也被驱散了不少。那段火热的青春岁月,那些流传在铁匠间的方言智慧,就这样深深烙进了我的血液里,成为永康话在我生命中最具烟火气的底色。

  方言密码巧沟通 助力学子闯天涯

  命运的转折点发生在高考恢复后的第二年。我幸运地考上了金华农业学校,后就读于绍兴市农业学校。

  踏进校园的那一刻,我深感知识的浩瀚。当时的校长曾赴日本留学八年,课堂内外,他时常提起日本在农业领域的领先技术,其中有不少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听着这些,我心头渐渐涌上一个念头:光靠书本上有限的内容,或者仅仅通过英语来间接获取西方的农业知识,恐怕是不够的。我们脚下的土地与耕作方式,似乎与隔海相望的日本有着更多相近之处,那里的经验或许能为我们提供更直接的参照。要真正打开世界农业知识的大门,获取第一手前沿信息,掌握一门外语迫在眉睫,而日语无疑是通向日本先进农业技术的钥匙。

  于是,我下定决心自学日语。学习的艰辛自不必说,但在这个过程中,我竟意外发现了一个“诀窍”——永康方言的发音和日语有很多天然相似之处。许多日语假名的发音,与我们永康话的某些音节极其接近。这种天然的巧合,给了我莫大的自信和助力。

  靠着这股钻劲儿,再加上家乡话在发音上赋予的独特优势,我的日语词汇积累得很快。在省农干校培训的日语中级班上,我竟成了班里的“词汇王”。命运眷顾,后来有一次赴日学习的机会,要求学员懂农业技术且工作两年以上,我就这么脱颖而出了。我到苏州顺利考取了日语等级证书,最终如愿踏上了赴日学习的旅程。

  回望这段经历,不得不说是我故乡的方言——那早已融入骨髓的永康话,在无形中为我在异国他乡架起了一座语言的桥梁。

  学成归来,我怀着一腔热情想为家乡做点实事。城关五金厂引进日本保温杯生产线,我就在现场当翻译,一字一句地沟通着技术细节。活塞厂要引进当时最先进的柔性活塞加工生产线,我又坐在谈判桌前,在日方代表和中方代表之间穿梭。谈判桌上瞬息万变,方言此时又展现出另一种妙用:当我需要和永康厂里的人快速沟通、商量策略,又不希望对方或别的省份客户立刻听懂时,永康话就成了我们之间最隐秘高效的“密码”。

  一句快速、低沉的地道乡音,往往胜过千言万语的解释。这一刻,我深刻体会到,方言不仅是乡愁的载体,在关键时刻,它更是一股不可估量的沟通力量。

  一心守护“活化石” 声声“大话”盼有继

  时光荏苒,进入了人生的秋天,我对永康话的热爱与使命感愈发强烈。2020年,永康市融媒体中心新增了《永康大话堂》栏目,犹如一股清泉注入我心田,我立刻自告奋勇报名参加。我想通过这个栏目分享乡土故事,讲述方言文化。

  胡则是永康历史上著名的清官能吏,深得百姓爱戴。我以永康文联提供的《胡公传奇》作为蓝本,尝试着用“评书”的传统形式,用地道、充满韵律的永康话,来讲述胡公的生平事迹,展现他的高风亮节。整个过程中,我字斟句酌,力求让每个故事、每句台词都饱含方言的魅力。整整45集的《胡公传奇》录制下来,我的嗓子时常是哑的,但内心却感到无比充实。这不仅仅是讲故事,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让我对胡公的精神境界、对永康本土文化蕴含的力量,有了更深层次的体认。后来,我还结合生肖文化,精心整理,讲述了当年在铁匠铺里听来的流传在民间的永康“大话”和俗语,又录制了十几集节目。前前后后60多集的讲述经历,是我为传承乡音、留住文化根脉尽的一份心力。

  传承的脚步并未停止。去年,我又报名参加了永康市融媒体中心举办的方言主持人大赛。初衷很简单,既是心头那份对母语的热爱在燃烧,也是想亲身感受一下,在我们永康各地大家对方言的热情究竟还有多少?看到不少年轻人已经不太会说,甚至根本不会讲永康话,我心里着急啊。参加比赛,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呼吁。

  录制时,我使出浑身解数,号召亲朋好友、街坊邻居都来关注、收看、转发这些和方言有关的节目。我盼望这些声音能够传得更远一点,哪怕多唤起一个人对家乡话的重视,都是值得的。

  我这一生,在杭州、福州、贵阳、哈尔滨四个省城工作生活过,普通话讲得算是可以了,但永康话——这最初的乡音,我从未想过丢弃。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永康的后生,千万别把根丢了。永康方言不仅是说话的腔调,它还蕴藏着永康人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处世智慧。你看,形容人没责任感,我们怎么说?“天不管,地不管,起个大早捧大碗(只顾自己吃喝)。”说人没心没肺呢?“撸把肚皮冇肚脐(肚皮摸摸没肚脐)。”这些歇后语,精练、生动、辛辣,充满思辨的锋芒,闪耀着我们永康人特有的智慧火花。

  陈天雄演奏二胡

  ■记者旁白

  听陈天雄用地道、激昂的永康话讲述着永康俚语,记者仿佛触摸到了一部鲜活的乡土智慧辞典。他的故事,正是“走遍四方不丢乡音”的生动写照。

  透过他的讲述,永康方言的魅力跃然纸上:它不是凝固的“化石”,而是充满生命力、诙谐与哲思的“活体文化”。那些在井头沿、铁匠铺、谈判桌前、录音棚里回响的乡音,串联起个人的奋斗与时代的变迁,更承载着一个地域群体的集体记忆与身份认同。

  最美乡音,留住乡愁。正如陈天雄所言,永康方言内有乾坤,这乾坤是智慧,是历史,更是游子心中那缕永远无法割舍的乡愁。

  守住乡音,就是守住了文化的根基与灵魂的密码。愿那扇由乡音开启的乾坤之门,永不关闭。

  口述/陈天雄 整理/融媒记者 施俊涛


浙B2-20100419-2
永康日报 社会·讲述 00004 陈天雄:
乡音如钥启乾坤
2025-07-08 永康日报2025-07-0800010;永康日报2025-07-0800008;永康日报2025-07-0800005;永康日报2025-07-0800007;永康日报2025-07-0800009;永康日报2025-07-0800011;永康日报2025-07-0800013;永康日报2025-07-0800015;永康日报2025-07-0800016;永康日报2025-07-0800012;永康日报2025-07-0800014;永康日报2025-07-0800017;永康日报2025-07-0800018;永康日报2025-07-0800019;永康日报2025-07-0800020;永康日报2025-07-0800021;永康日报2025-07-0800022;永康日报2025-07-0800023 2 2025年07月08日 星期二
浙B2-20100419-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200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