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日报 数字报纸


00005版:文化·动态

坑里村孝辈岭:孝德清风佳话传

  坑里村孝辈岭:孝德清风佳话传

  在华釜山脚下的古山镇坑里村,行素公祠旁边,有一座名为资富桥的小桥。跨过这座桥,攀上岭头,便是通往西溪的古道必经之路——孝辈岭(“辈”与“背”谐音)。这个岭名的背后,蕴含着明代乡贤朱方两个孝道故事。

  朱方(字良矩,号适斋),自幼聪明伶俐。然而,他在七岁那年失去了母亲。父亲便教他读《孝经》,朱方也十分争气,十三岁就能吟诗作文。

  那些年,家乡连年遭受水患,家里一贫如洗,父亲和兄长不得不离家到邻村谋生。每天傍晚,年幼的朱方准备好饭菜,再踏上那条崎岖不平、长达两里的山路,到岭头等待父亲和兄长归来。

  这条路穿过华釜山的崇山峻岭,林深叶茂,野兽出没,尤其是到了夜里,更是让人心惊胆战。村里人因为害怕,晚上都紧闭门户,这早已成了不成文的规矩。但朱方思念亲人,心中充满勇气,竟然一点也不害怕。

  有一天,朱方刚走到岭头,突然天降倾盆大雨。狂风裹挟着雨点,犹如鞭子般狠狠抽打在他的身上。他那瘦弱的身躯在暴雨中瑟瑟发抖。然而,他依然倔强地坚守在原地。父亲劝道:“孩子,别再等了,你自己吃吧。”朱方却坚定地回答:“先生曾言:‘孝乃天地之法则,为人之德行。人之行为,莫大于孝。’我等待父亲和兄长,岂敢言苦?他们为家操劳,比我更为艰辛。”听到儿子这番真挚的话,父亲抱着懂事的儿子,泣不成声。

  后来,父亲年纪大了,行动没有年轻时方便,没到岭头就气喘吁吁,再加上年轻时落下的病根,腿脚也不大利索。这时,已经长大成人的朱方,每当目睹父亲艰难爬岭,便默默弯下腰,将父亲背在背上,一步一个脚印地跨越山岭。

  后人为他的孝心所感动,于是将这座岭命名为“孝辈(背)岭”,以永远铭记他亲身践行孝道的感人事迹。

  而孝辈岭得名的背后,还有另一段深意,也与朱方有关。早年,朱家接连遭遇火灾和水灾,一贫如洗。朱父无奈之下,打算让聪明好学的朱方去学习做楦头匠,以维持家计。当他们走到行素公祠后面的岭头(就是现在的孝辈岭)时,巧遇枫崖书院的山长朱大善(号枫崖道人)。

  朱大善对朱方的才学颇为赏识,见他们父子二人步履匆匆,朱方脸上愁云密布,便关切地询问缘由。

  在详细了解情况后,他慷慨地劝阻道:“不可,这孩子才华出众,将来必成大器,学做匠艺实在是埋没了他的天赋,不如来我们书院吧,学费全免。”朱父被朱大善的诚意所打动,最终欣然应允。

  朱方重返书院后,专心致志地学习。明正德二年(1507),他考中了举人;九年(1514),他又登上了进士榜,历任泌阳、丹阳、南皮知县,淮安府同知,最终官至云南按察司副使、布政司右参政。他为官30多年,清廉爱民,被誉为“一代廉吏”“嘉靖名宦”。

  为了报答师恩,他特地奏请朝廷为恩师朱大善建造牌坊以表彰他的功绩。嘉靖帝赞赏他尊师重道的诚意,恩准了他的请求。这座牌坊形制独特,乡亲们称之为“两脚牌坊”(现已拆毁)。后人称赞他在功成名就后仍然不忘师恩,这也是一种至高无上的孝道。

  从此以后,孝辈岭这个名字,不仅铭记着朱方幼年时在风雨中守候、壮年时背父越岭的孝亲之举,更承载着他显贵后为恩师立坊的尊师之德。这两段佳话广为流传,悠悠数百年来,“孝辈岭”这个名字连同朱方的孝德清风,依旧在这片古道青山间回响传颂。

  融媒记者 吕晓婷 整理


浙B2-20100419-2
永康日报 文化·动态 00005 坑里村孝辈岭:孝德清风佳话传 2025-07-04 永康日报2025-07-0400013;永康日报2025-07-0400014;永康日报2025-07-0400016 2 2025年07月04日 星期五
浙B2-20100419-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200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