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与“传”之间,“转”是否唯一摆渡“船”
“专”与“传”之间,“转”是否唯一摆渡“船”
□吕嘉兴
网络时代,“转”字随智能手机普及而高频涌现。我们手机里总装着几款社交软件——诸如微信等社交平台,抖音等短视频平台,或豆瓣、简书、美篇、公众号等创作社区。这些平台既可发布原创,亦能“转”发分享;跨平台间亦可直接或间接“转”播。转发提升知名度与影响力,增强营销效果,积累粉丝拥趸。总之,流量为王的时代,“转”备受青睐。
然而,由“专”的此岸,到“传”的彼岸,“转”是不是唯一的摆渡“船”?我认为不能一概而论,要视实际情况而定。
“转”的形式有两种:一是原封不动直“转”,二是改写通俗后“转”。
“原封不动直转”乃“专”通“传”之直通车。鲁迅说:“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同理,世界上本没有“传”作,“转”的人多了也便成了“传”作。因为,没人“转”的文章,纵如深闺佳人,再美亦难引人“下担捋髭须”“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 ,遑论一“传”十,十传百。“转”的人多,表示其文为人所爱,爱之者广,“传”播自远。纵然“焚书坑儒”,广为“转”播之作亦能漏网而流“传”。
然,“转”者众,未必即“传”播佳作。诸多爆款“转”文,或凭噱头,或买流量,或依仗推手推波助澜,难经时间淬炼,纵使拥有百万流量,又何足道哉?
反之,“转”者寡,亦未必非“传”世佳构。阳春白雪之“专”文,常曲高和寡。“转”者虽稀,无损其终成经典。譬如三千年前,识字者凤毛麟角,能解深奥《周易》者更少,“转”者之寡可想而知。然此无损其位列六经之首,跨越三千年而“传”至今。何故?盖因其阐述天地万象,博大精深,专精于数字规律与生命哲学之奥义。
改写通俗后再“转”,则如连接“专”与“传”的高速路。如对于“哥德巴赫猜想”的验证,顶尖数学家尚且望而却步,遑论大众。然徐迟《哥德巴赫猜想》一文,用生动的描述、深入浅出的阐释,激发无数数学爱好者乃至普通人的兴趣,使此世纪难题广泛传播于亿万人之心,竟引得众人钻研专业论文,“传”为集体共享的数学思维。若无此通俗之“转”,国内有几人能涉足这精深的领域?《论语》亦然,正因译解之“转”文通俗易懂,又有“百家讲坛”的趣味解读,方使得渊深的《论语》广为流“传”。
当然,诸多改写“转”文,与原味“专”文终有高下之别,决不可替代。其“转”旨在让普罗大众也能接触高深知识,而传世文章的根本价值,在于其锐度、精度、高度、深度与温度不可估量。
条条大路通罗马。将“专”之此岸摆渡至“传”之彼岸,“转”这艘“船”固然有效,至关重要,但并非唯一。或游泳,或架桥,或绕弯,或乘飞机等,关键还在于依据实际情况辩证地看待。
(此文为2025高考语文上海卷下水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