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安全防线 护航青春成长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解读
![]() |
守护安全防线 护航青春成长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解读
自2024年修订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正式实施已满一周年。这部法律如何回应未成年人犯罪低龄化、暴力化等新挑战,如何通过制度创新为青少年成长保驾护航?本期《法治直通车》,让我们了解一下这部法律的相关知识。
一、为何要修订这部法律?现实中未成年人犯罪出现了哪些新动向?
当下,未成年人犯罪诱因日益复杂,网络沉迷、校园欺凌、家庭监护缺失成为三大高危因素。以真实案例为例,4名未成年人因沉迷网游中的暴力情节,对学生实施抢劫并致人受伤,最终被法院以抢劫罪判刑。这类案例暴露出两大矛盾:一是部分未成年人实施严重暴力行为时年龄较小;二是传统法律干预手段存在局限性,需要建立更科学的分级干预体系。
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提到的“分级预防体系”具体怎么运作?
新法律将未成年人行为分为三级,对应不同干预措施:
1.不良行为(如吸烟、旷课):学校和家长需及时“刹车”。如发现学生多次旷课,学校要通知家长并共同制定矫正计划。
2.严重不良行为(如殴打他人、携带管制刀具):公安机关可责令具结悔过,或送入专门学校。某地专门学校曾接收一名多次盗窃的少年,通过“行为矫正+汽修技能培训”,让他掌握一技之长后顺利就业。
3.犯罪行为:对已满12周岁犯重罪的未成年人,依法追究刑责,但同步实施“犯罪记录封存”,避免影响学习、就业。
三、预防犯罪不是单一主体的事,法律对家庭、学校、社会有哪些硬要求?
法律明确了“三位一体”责任网。
1.家庭层面:父母若放任孩子沉迷网络,可能被公安机关训诫并强制参加“家长课堂”。
2.学校层面:必须建立校园欺凌防控机制。某中学发现学生欺凌事件后,通过心理辅导和家校合作及时干预,成功避免矛盾升级。
3.社会层面:网吧、娱乐场所禁止向未成年人开放,网络平台需设置青少年模式,阻挡不良信息侵蚀。
四、如果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法律如何处理?是否有容错机制?
法律既不纵容也不放弃,秉持“宽容而不纵容”原则。
1.初次犯错以教育为主,可责令具结悔过或赔偿损失。
2.对犯罪未成年人坚持“少捕慎诉慎押”,符合条件的可适用“附条件不起诉”,考验期表现良好则免于起诉,相当于给了“改正期”。
3.犯罪记录依法封存,任何单位不得公开,确保他们成年后能平等参与社会竞争。
五、对家长和学校来说,有没有具体的预防措施?
关键在“早发现、早干预”。
家长要多关注孩子情绪变化,发现孩子接触不良行为时,及时与学校联动,避免以“简单打骂”代替教育。
学校要当“法治引路人”,除了文化课,应多开展模拟法庭、法治讲座等活动。
社区可开设课后托管、兴趣班,填补未成年人失管空档期。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不是冰冷的条文,而是一张“保护网”,它既约束越轨行为,更搭建了“犯错—改正—重启”的成长通道。只有法律的智慧、家庭的温暖、学校的责任和社会的包容共同发力,才能让每个孩子在法治阳光下健康成长。
通讯员 陈梦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