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同质化的烟火气 瓶颈期提前到来
年轻人正在逃离“伪创意”市集
每逢周末或节假日,古镇老街、创意公园、市井社区的空地上,打着各式“创意”旗号的市集摊位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吸引热衷赶“潮”的年轻消费者。
面包市集、宠物市集、非遗市集、美食市集……这些不同主题的市集不仅成了年轻人消遣娱乐的好去处,更为摊主们提供了自主创业的舞台,而且还成了部分小众文化爱好者的社交空间。
然而,随着市集越开越多、越开越卷,市集也面临同质化泛滥、商业化过头、体验感匮乏等难题。尤其是面对重视体验、强调情绪价值的年轻消费者,摊主和市集主办方也需要找到让市集经济持续火下去的方法。
市集现场
消费群体 认为创意泛滥不想买账
仅6月份,我市就“挤”了数十场名目各异的市集。然而,面对其中的一些“创意市集”,年轻人却纷纷摇头。
市民朱雯丽提起某“面包节”就颇有怨言:“说是面包节,里面居然还卖烤包子。”在她看来,既然是面包节,就不应该售卖与面包不相关的东西。面包节里卖包子显得不伦不类。比起这个“意难平”,朱雯丽认为价格虚高、品类单调、品质平庸才是逼退年轻人的致命伤。“一个普通碱水面包,我平时十几块钱就能买到,但是在这种市集上价格就贵很多,味道也不见得多好。”朱雯丽说。
记者在某社交平台本地栏目中搜索“面包节”关键字,光是避雷帖就有数十条。网友大多评价口感配不上价格、品牌少、市集大杂烩等内容。热度最高的帖子下面,不少网友辣评:“去这里买面包,还不如去吃筒饼,实惠又好吃。”
参加了某“文旅市集”的市民章婕也深有同感:“如今是个筐就能装‘市集’。” 她期待的深度文化体验沦为了简单的“非遗摆摊”,说好的特色美食,却是千篇一律的烤鱿鱼。章婕觉得,这样的市集缺乏真正的互动性和体验感。“我期待的是,能通过市集了解更多的文化故事,体验传统手工艺,而不是简单地看到一堆商品,还被烤鱿鱼的味道包围。”章婕认为,市集的生命力在于内容策划与深度挖掘,如邀请匠人现场制作、开设文化讲座、开放互动工坊,让年轻人真正“沉浸”而非“路过”。
尽管吐槽声一片,仍有市集收获好评。市民胡斌赞赏我市某公园创意市集:“氛围年轻有朝气,至少卖的是剪纸、玻璃手作、扎染等年轻人真心喜欢的玩意儿。”但她也点出软肋:“摊位太少,逛不尽兴。” 胡斌建议,市集主办方可以多邀请一些有创意的年轻人来摆摊,增加摊位的数量和种类,同时也可以考虑在市集上设置互动环节,比如现场制作、DIY体验等,让年轻人能够更深入了解和参与市集,增加市集的互动性和体验感。
市集摊主 情怀与现实的艰难平衡
市集热潮确实点燃了部分年轻人的摆摊热情。日前,“年轻人开始流行旅游摆摊了”相关话题登上微博热搜。不少年轻人选择利用节假日走出家门,在马路边、巷子里、集市上支起小摊,吆喝售卖。但如何留住这些年轻人,让他们继续在市集上发光发热,是市集主办方需要思考的问题。
某市集主办方负责人胡臻坦言,其团队已经举办过几次市集,均以“免摊位费+高品质创意产品”方式招募摊主,致力为年轻创作者提供展示与交流的平台。“这个想法源于我在景德镇市集所感受到的独特氛围,我认为永康也能举办类似的市集。”胡臻说,“我们市集的摊主以年轻人为主,他们可以通过这个平台有效地积累粉丝,提升顾客黏性。”
这一说法在31岁的市民金深豪那里得到了印证。金深豪是一名剪纸艺人,他在市集上售卖自己手工制作的剪纸产品。他表示,市集为他提供了一个与顾客直接交流的宝贵机会。“我认为摆摊,特别是像非遗类的实践活动,市集不仅是一个展示的平台,更是一个重要的窗口。我所看重的是,通过这个窗口召集起整个永康的非遗团体,进而实现更广泛的传播。”金深豪说。
然而,摆摊的“情怀滤镜”下是残酷的生存现实。虽然有摊主在社交平台上发帖,表示摆摊三天收入超过五万元、日入四位数,但现实中,对大多数年轻摊主而言,与其说摆摊是“致富路”,不如说是情怀与现实的艰难平衡。
关于摆摊的盈利情况,第一次摆摊的徐慧说:“在市集摆摊的收入并不稳定,它含有许多不确定因素,比如下大雨或者大太阳,就会导致前来的顾客减少,如果要靠市集盈利来达到我个人目标的话,其实是远远不够的。”
但也有收获良好的,“00后”市民小璐在某市集上售卖网红美食“麻糍包水果”,售价在8—12元之间。仅半天时间,她就成功售出50个。“虽然营业额不是很高,但对于初次摆摊的我来说,这样已经不错了。”小璐说,相比于开店的高昂成本,她觉得市集摆摊是一个更为灵活和经济的选择。
冷静思考 市集如何收获年轻人的心
地摊经济在我国有着悠久历史,从《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汴京盛景,到当下各大城市的繁华夜市,这种经济形式始终焕发着勃勃生机。近年来,随着地摊经济的发展,市集经济也蒸蒸日上,焕发活力。
然而,热潮之下也暗藏隐忧。新元文智2024年的数据显示,目前市集的同质化率高达62%。千篇一律的文创手作、雷同的餐饮组合、缺乏主题逻辑的布展设计……“换汤不换药”的市集内容,让爱逛市集的年轻消费者倍感审美疲劳。更有不少摊主质疑市集主办“只收钱不做事”,吐槽部分主办方重招商、轻运营,在对摊主收取费用后,便缺乏有效宣传和服务支持,导致客流不足、转化低迷。
胡斌热衷在各地逛展览、市集,她认为,好的市集核心在“新”不在“名”。“像杭州等地办的市集就很符合年轻人的口味。这些市集会提前规划好产品,同类产品不会过于重复,而且活动现场的路线规划流畅,互动引导多,各种细节都让我很安心。”胡斌说。
关于市集同质化严重的情况,胡臻认为,产品不重复、动线流畅、互动丰富、细节到位——这些才是让年轻人安心买单的关键。她说:“市集本身是一个极具潜力的平台,既能让摊主展示其创意和产品,也能让消费者体验多元的文化氛围。”胡臻在策划举办市集时,会因地制宜根据相应节点或受众群体,策划不同细分主题的市集。另外,在筛选摊主时,她也会根据相应的市集主题进行筛选。
消费者与宠物互动
■记者手记
简单复制不是最优解
对于消费者而言,创意市集早已超越了单纯的购物场所,而是演变为一种文化表达、探索城市活力的生活方式。年轻人不再为买什么而来,更多是为了一种“氛围感”。
而对于从业者来说,要想留住年轻人,就必须注重市集的创意和文化氛围的营造,让市集成为年轻人追求个性和潮流的新地标。因此,市集主办方不仅要在选品上下功夫,还要在市集的环境布置、互动体验等方面多花心思,打造出一个既具有文化底蕴又充满现代感的市集空间。
另外,从业者需要关注年轻人的消费习惯和喜好,不断调整和优化市集的经营策略,满足年轻人的需求,让他们愿意为市集买单。
融媒记者 吕晓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