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理发店理发
想起五六十年代的剃头
去理发店理发
想起五六十年代的剃头
淡忘的守候:
周末,我去理发店理发。由于人多,我就坐在旁边凳子上等候,等着等着,忽然想起五六十年代的理发。
主持人:
那时的理发是怎样的?
淡忘的守候:
那时理发叫剃头,如今上年纪的人仍叫剃头。过去,剃头店不多,剃头师傅常常是一头挑着板凳和剃头工具,一头挑着火盆用来烧洗头水,走街串巷给人剃头。
主持人:
别小看剃头的手艺,那可是一门技术活。
淡忘的守候:
是的。手艺高的,剃得你有模有样,舒舒服服;手艺差的,能把你脸刮得生疼,有时甚至能刮出血来,头发也剃得长短不齐。
主持人:
那时理发的工具没有现在多?
淡忘的守候:
是的。记得剃头师傅的工具主要是一把洋剪、一把剃刀,还有各种大小不一的刷子,是用来刷头、掏耳朵的。那时,凡是国外的东西都叫洋,比如火柴叫洋火,煤油叫洋油,剃头剪刀叫洋剪。
主持人:
还记得那时剃头的场景吗?
淡忘的守候:
当然记得。有一次,剃头师傅到我家,父亲先剃,然后叔叔、伯伯剃,最后轮到我。一块白布往身上一围,白毛巾围着脖子,师傅手艺娴熟,他手操洋剪三下五除二,很快就给我剪了个平头,然后取出一把锋利的剃刀,在我脸上轻轻地刮起来。那时,看到剃刀有点怕,怕割到肉。
主持人:
其实一点不用担心,师傅的手艺都很老道。
淡忘的守候:
是的。万一不小心,给划出一道痕出点血,剃头师傅要被扣稻谷的,因此,刮脸时他可是特别小心。师傅在我脸上打上肥皂泡沫,再用剃刀轻轻刮去脸上的毛耸耸的胡须,只听得“沙沙沙”响,那叫一个利落舒爽。
主持人:
那时剃头一个人多少钱?
淡忘的守候:
记得小时候,一家几口,约定月初或月末,师傅上门剃头,事先说好剃一个头全年给多少稻谷或多少钱,一年结账一次,付的多是稻谷。那时,出售稻谷一般不讲斤两,讲斗和升。到了秋收季节,农村的稻子开始收割了,剃头师傅就来收谷或收钱。
主持人:
如今,满街都是各式各样做新潮发型的理发店,一些传统的理发手艺也被理发师接替。一些老年人感慨,传统理发技艺越来越少。
淡忘的守候:
是的。价钱也越来越贵,男士理发便宜一点的,20元、50元不等,贵点的要上百元,女士剪发染发,便宜的几百元,贵的复杂一点的要上千元,爱时尚的的年轻女孩,理发时有特殊要求,一出手就是几千元,红头发、绿头发,这个卷、那个烫,千奇百怪。前段时间我们有个邻居就被大家暗中说笑。
主持人:
是邻居剪了什么奇葩发型吗?
淡忘的守候:
不是。有个70多岁的老伯,不服老,常去跳广场舞,结识了比他年轻的女舞伴,为了彰显精气神,让人觉得他年轻,把花白头发染成黑头发。而他的孙子正处青春期,却为了时尚,剃头时将乌黑的头发染成灰白色。街坊有人暗中笑他们“颠倒黑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