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日报 数字报纸


00004版:文化·悦读

文章导航

众寻千度 “寂照”花开

——读蒋中意新著《浙江岩画:“上山”溯源》

  众寻千度 “寂照”花开

  ——读蒋中意新著《浙江岩画:“上山”溯源》

  □潘江涛

  每每与中意小聚,我总要问他,“岩画”一书写得怎样了。中意有些腼腆,回我的话语,不是在补充资料,就是在润色文字。

  乌飞兔走,逝者如斯。这样的情景大约持续了4年,就在第30个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中意给我送来近期将在国内华文出版社出版的著作《浙江岩画:“上山”溯源》,让我先看着。

  一

  曾在不同场合说过,我看书有个习惯,只要拿到一本著作,总是先读序与跋(前言与后记),尤其是后者。因为通常在这里,作者会更率性地袒露一些信息,譬如作家的心路历程,诸如有关本书创作的前因后果等,利于读者从中捉摸到一些信息,辅助阅读。

  《浙江岩画:“上山”溯源》不仅有序一、序二,还有后记《丛里寻他千百度》。序是自序,而后记则是图文并茂的“万言书”。特别是那个“丛”,既可理解为“草丛”,更可视作“众人”。因为用来配文的20张图片,有历经千辛万苦寻得的岩画,还有协助蒋中意“上山”溯源的“发现者、向导、当地文史专家、村庄文化报道人”,他们也是相片里的“主角”。倘若少了其一席之地,作者或许就没有今天的研究成果。

  著名编辑赵超构曾说:“标题是文章的广告。”对这部新著,蒋中意曾草拟过两个标题,都先后被其否决,最后才敲定为《浙江岩画:“上山”溯源》。

  题好文一半。猛然读到此题,我不禁拍手叫好。因为“上山”一箭双雕,妙不可言:岩画所在地基本上都在上山文化圈内或边缘的草木间,每次寻访考察,蒋中意都像小和尚取经一样上山;而“上山”又是上山文化的简写。

  岩画,通常指没有文字前出现在岩壁上或岩洞内的一种涂刻,见证史前到古代的历史变迁、人类智慧和心情,无言胜有言。

  “我相信,不管历史如何大浪淘沙,只要一溯源,都能与浙江大地所蕴藏的种种文化调儿、性儿搭上线,交朋友,观不止、感无尽。”蒋中意如是说。

  二

  囿于阅读兴趣,我只知宁夏贺兰山、内蒙古阴山和云南沧源等地,是有岩画的。浙江有没有?《浙江岩画:“上山”溯源》不仅给出了“有”的答案,而且数量还不少。

  截至目前,蒋中意等岩画爱好者已在浙江的丘陵、高山、沿海冲积平原边缘等地,至少发现90处3000个以上的图形,地域“涉及金东、永康、缙云、莲都、云和、仙居、三门、黄岩、路桥、临海、衢江、永嘉、龙湾、苍南、乐清、瓯海、慈溪、龙游、象山等19个县(市、区)”。

  这些岩画“时空交错,大致形成三门、临海、仙居、缙云、永康、金东等组成的棋盘形传播圈;永嘉、仙居、缙云、永康组成的耙形传播圈;永康、缙云、云和、仙居、临海、三门组成的凹穴形传播圈;仙居、缙云、永康、永嘉等组成的钩刀形文化传播圈。”而且,这4个传播圈并非“特立独行”,不少岩画的创作风格不仅能找到上山文化的影子,还跟世界各地岩画、遗址文化存在联系,融入世界岩画的传播圈内,呈现出文化共同体的景观”。

  中国对古岩画的记录,可追溯至战国时期的《韩非子》一书。而细心的读者也许已经发现,在4个传播圈中,涉及金华的只有金东和永康——金东发现1处,地点在曹宅镇春塘村,类型有直棋盘、米字格、鹿、马、唐人、僧、“蒙古包”、法轮、莲花等,大约是新石器时期到唐宋时期的涂刻。永康市的8处岩画点分布在舟山镇洪茂村、台门村、端岩村白岩下自然村和西溪镇上马村上蒋自然村,类型有“耙”、凹穴、棋盘、钩刀形、鬼字形和鱼、动物、箭、小凹穴等,年代是新石器时期。

  我始终觉得,在浙中腹地,大盘山始终是个神奇的存在,素有“群山之祖,诸水之源”美誉。它广博而有趣,又带有捉摸不透的神秘,是古代文人名士隐居的“世外桃源”。

  浦江“上山”标示着金华历史文化厚度,特别是义乌桥头考古遗址被蒋中意多次提及,为何磐安、东阳甚至浦江、义乌等地没有发现岩画?私下揣测,不是没有,而是岩画的发现,既要地利,更须人和。

  就拿蒋中意来说吧,他是从业30多年的新闻工作者。记者可以成为作家,但并非所有的记者都是岩画爱好者。

  永康有近水楼台的便利。平日里,只要听闻哪儿发现岩画,亦不管信息之真假,路途之远近,蒋中意便立马驱车前往。这是多年来练就的一种职业素养——记者永远在路上。蒋中意又是一位“杂家”,一到现场,便能综合运用媒介学、人类学、历史学、考古学、地质学、岩画学、图像符号学等学科知识,仔细踏勘,小心求证,努力网出真相之鱼、探出未知的文化宝藏。

  “2020年4月1日,发现第一个岩画点后,我再次来到大集(村),请村民杜槐涛带我前往海临尖调查。”“在踅回的途中,我发现距第一个岩画点150多米的下方,有一块表面相对平整的巨石。它边有溪流,视野开阔,符合刻画岩画的一些特征,我便穿过杂草、灌木竖起的挡路墙,走入巨石。正如我的判断,这里果然发现了‘耙’‘米字格’等岩画。”(摘自《丛里寻他千百度》)

  兴趣是最好的导师。5年多来,蒋中意利用业余时间,以苦行僧的方式,足迹几乎踏遍浙江岩画点,采集了5000多幅图片,为我们打捞出无数已被埋没的人间珍宝。

  三

  读一本书,犹如给板结的心壤翻耕一次。细览《浙江岩画:“上山”溯源》,让我想到一句话:生命因阅读而精彩。

  读书是天下第一好事。为写出一部经得起社会和时间检验的作品,蒋中意闭门苦读数百万字的书籍。像中外岩画著作,他收集了150多本,可谓逢书便买。因为他知道,不管你选择走哪一条路,方向和目标是重要的,但最要紧的是要先做好精神和知识上的储备。你不能赤手空拳地开始你的行程,必须把自己武装起来。而这种武装,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下深入和持久的功夫。

  唯其如此,《浙江岩画:“上山”溯源》不仅记录了这些年蒋中意苦苦探寻岩画的过程,更普及了中国岩画知识,是一本岩画爱好者的入门手册——全书共分9章,第三至第七章是全书重点,分别阐释了图形(图腾、玉简、蝌蚪文、龟纹、河图、大人迹、蹄印、仙迹)、地理、测年方法、类型分布和艺术家们(“直立人”、丹尼索瓦人、“非洲人”、棕色人)。这些基本常识犹如几何学的定理和公式,只要熟练掌握,就能融会贯通,不断修复、连接、传递岩画与岩画、岩画与文化历史、岩画与地下遗址之间的证据链,奠定自己在岩画界的专业基础。

  更难能可贵的是,蒋中意并非人云亦云,而是在虚心学习前辈研究成果的同时,能以后学之勇,依凭岩画所在的地理环境,创新提出不同见解。譬如,“微腐蚀断代法”是当下流行的岩画测年法,蒋中意却“倾向于综合断代法”,理由有三:一是利用岩画图像中具有年代判别意义的要素与考古出土文物进行对比;二是依据地方、各地岩画的文献和创作方式、思维的同与不同;三是参照直接断代法等方法的测年结论。

  蒋中意直言《浙江岩画:“上山溯源”》是“全球第一部关于浙江岩画的研究调查专著”。作为读者,我们暂且不管岩画学界是否认可这一观点,但完全有理由认同蒋中意给出的论据:“在我撰写本书前,还没有一部整体研究考察浙江岩画的著作……梳理典籍发现,浙江岩画最早可追溯至上古时期的夏商周,甚至更远。”

  新闻界前辈王慧敏曾说:“一名好的记者不应该逊色于任何专家学者。职业的特性使记者能够广泛接触社会,不断吸收新鲜资讯。纵览世相,见多识广,记者分析起问题来,就不会囿于一隅,往往视野开阔客观理性。”

  当然,新闻与文学是两个不同的话语系统,但二者相通之处颇多——文学是新闻的补给,新闻是文学的采风。而文学与中意之间,则是一种相互成就的互补关系。

  作为记者,蒋中意不但坚持做现场记录者,而且始终践行铁肩担道义的“飘萍精神”。作为作家,他兼任永康市作协副主席,曾获“西湖诗船”诗歌奖、《芳草》散文奖。即便是一本岩画研究专著,字里行间的文学意象很丰满,可读性一点亦不差。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蒋中意从关注岩画,到加入中国岩画学会,再到出版研究专著,满打满算亦就5年时间。然而,他的研究成果却被专家学者所认可:在2024年中国“人文影响力”优质作者起航计划推评中,《浙江岩画:“上山”溯源》斩获二等奖。

  人类学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徐杰舜是蒋中意的授业恩师。他说 :“一语触开我的天灵盖。”“蒋中意追随我学习人类学十余年,终于在上山文化和浙江岩画之间找到了突破口,修成了学习人类学的正果。”

  著名岩画学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遗址遗迹理事会岩画委员会执行委员汤惠生说得更直接:“浙江岩画既有与中原地区相似的凹穴、棋盘状方格等图案,也有呈现自身特点的岩画主题,如天梯、钉耙、砍刀、磨盘等几何形图案;在时代上也是从史前延续到历史时期。这种自成体系的图像何以形成?《浙江岩画:‘上山’溯源》一书作了周详而通俗的解答。”

  浙江岩画:星象

  浙江岩画:杆栏式房屋

  读书札记


浙B2-20100419-2
永康日报 文化·悦读 00004 众寻千度 “寂照”花开 2025-05-12 永康日报2025-05-1200006;永康日报2025-05-1200007;永康日报2025-05-1200008;永康日报2025-05-1200009;永康日报2025-05-1200010;永康日报2025-05-1200011;永康日报2025-05-1200012 2 2025年05月12日 星期一
浙B2-20100419-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200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