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个世界地球日共倡“珍爱地球”
护好自然资源 共建生命共同体
![]() |
![]() |
![]() |
第56个世界地球日共倡“珍爱地球”
护好自然资源 共建生命共同体
今年4月22日是第56个“世界地球日”,主题是“珍爱地球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自然资源是不可再生的。能源作为现代社会的血液,驱动着经济社会发展,对地球环境也产生深远影响。一直以来,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秉持绿色发展理念,推进国土空间治理现代化,科学配置国土空间资源,并做好植绿护绿、地质灾害防护等工作,创造优良人居环境,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品质生活空间。
潜村油菜花开
筑牢“耕”基 探索耕地综合整治“永康模式”
4月21日,记者在古山镇、龙山镇的“万亩方”农田整治及乡村振兴项目(以下简称“万亩方项目”)现场看到,该项目已进入扫尾冲刺阶段,预计5月底前完工。
作为浙江省首批33个跨乡镇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工程的子项目,我市“万亩方项目”承载着耕地综合整治的重要使命。项目通过“小田改大田”,将零散、碎片化的耕地整合为连片农田,并结合乡村振兴战略打造了“农田整治+”模式,推动土地综合整治与农业现代化、乡村旅游等多领域融合,跑出了“多田套合”的加速度。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耕地资源保护和耕地综合整治一直是自然资源管理部门工作的核心议题。为解决耕地分布零散、碎片化现状及基础设施配套不足等问题,去年,我市制定了《永康市“守红线 优布局 双提升”耕地综合整治三年行动方案》,明确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整治、新增耕地、新建高标准农田置换三年总任务,按年度分解下达,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还以年度变更调查结果为基础,重点分析各类耕地资源分布情况,为“多田套合”提供数据支撑,以“片区化”“连片式”整治思路,推动“巴掌田”变“万亩方”、 “低小散”变“大而美”,致力提升耕地资源的规模效益与综合价值。该局还以“管好田、建好田、种好田、护好田”为原则,依托“耕地智保”平台,持续优化耕地保护“田长制”体系,实现耕地监管的全方位、无死角覆盖,做到耕地变化早发现、早制止、早处置的闭环处置。同时,该局实施全市“一盘棋”的耕地保护底线,科学划定耕地后备资源潜力空间,加强耕地保护源头管控和“一张图”实施管理,同步提升耕地数量和质量。
无论是“万亩方项目”,还是已有所成效的花街镇店园村、芝英镇柳川村等地的土地综合整治,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都以土地综合整治及“多田套合”为突破口,走出了耕地资源保护和利用的新路径。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将进一步健全最严格耕地保护机制,压实党政同责,深入推进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切实保护好每一亩耕地、使用好每一寸土地,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资源保障。
为做好耕地综合整治“后半篇文章”,我市还以政策引导、资金支持等形式,紧扣“强城、兴村、融合”主线,鼓励村集体集中连片土地流转,开展片区整治,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产业经济,实现耕地保护与乡村振兴双向奔赴。
防治结合 筑牢地质灾害防治“安全堤”
4月15日起,我省正式进入汛期,根据我市防汛防旱指挥部办公室综合研判结果,今年防汛防台抗旱形势复杂严峻。
为打好地质灾害防治“主动仗”,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提前部署、精准施策,从风险排查、监测预警、综合治理、应急响应等方面入手,全面强化地质灾害防治体系,为安全度汛提供坚实保障。
据了解,为了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入汛前,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统筹各镇(街道、区)、驻县进乡单位、专业监测单位等力量,分派14名专家组成8个技术支撑小组,对全市地质灾害风险隐患开展“地毯式”排查,累计出动技术专家50余人次、巡查排查626余人次。此次共完成203处地质灾害风险防范区、119处历史风险隐患点以及192台专业设备等点位排查工作,并对排查发现的监测设备故障等问题立即落实整改,确保设备正常联网运行,风险管控到位。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市属于全省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县,地质环境条件复杂,易引发滑坡等突发性地质灾害。但经过多年综合治理,我市在2024年提前实现地质灾害隐患点清零目标,目前已无在库隐患点。同时,为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结合专家意见,对新发现的隐患点位和风险隐患较大的防范区按照“即查即治”的要求,持续开展综合治理,确保风险早发现,早处置;通过“地灾智防”App以及短信平台、专业监测仪器等手段,提前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预警信息,进一步强化信息报送,提高信息时效性和准确性,实现了“人防+技防”的全新防治模式,为群众防灾避险赢得主动。
汛期已至,该局将全力做好各项应急准备工作,强化与市应急管理局、市气象局、市水务局等多部门的应急响应联动,做实做细地质灾害风险分析研判和防汛工作,提升地质灾害防御能力,筑牢群众生命安全防线。
多管齐下 为森林资源织密“安全网”
近日,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组织专职森林防火巡护队队员森林火灾模拟实战演练。现场,随着警报声响起,队员们迅速响应,即刻背上风力灭火机、水带包,抬起水泵等灭火装备,快速集结并奔赴模拟的火情区域,通过“引水灭火+机械扑打”的形式压制火势,火势迅速得到控制。“每月一次的实战演练,不仅帮助队员积累经验,更确保队伍始终保持‘战时’状态,随时应对突发火情。”相关科室负责人表示。
森林资源是维护动植物生态系统稳定的关键,一旦发生火灾,将对生态平衡、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及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严重威胁。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工作理念,通过常态化开展隐患排查整治、森林防火宣传、护林员日常巡护和利用“森林智眼”高空监控24小时巡护等方式,着力完善“人防+物防+技防”三防一体的森林火灾防范体系,全力推动森林防火能力建设,切实保障森林资源和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除“一月一演练”外,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还组织森林防火巡护队在重点时段、重点区域开展全时段、无休带装巡护,实现“隐患早发现、火情早处置”以全天候备战筑牢森林防火屏障。该局通过“林火智治”平台,对全市192名护林员进行动态监管,实施林区网格化巡护,确保重点区域“山有人看、林有人护”。此外,该局联合公安等部门,对违规用火行为开展联合执法,形成“防、控、救”全链条管理。
森林防火基础设施是应急处置的“硬支撑”。近年来,我市持续推进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去年全市完成生物防火林带建设6公里,修复防火道路10公里,新增84只森林消防蓄水桶,安装54个“森林智眼”高空探头,全面夯实森林防火安全底板。今年,该局将继续推进防火林带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森林防灭火基础设施防御能力。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还利用新媒体平台、流动宣传车、林区智能语音警示提醒等渠道,广泛开展森林防火宣传活动,提升群众护山护林意识。目前,我市已形成“干部带头守山、科技精准盯山、群众自觉护山”的防火格局。该局接下来将继续加大宣传力度,开展多形式宣传教育活动,同时,强化责任落实,加强日常巡查和应急演练,守护好绿水青山。
隐患排查
演练现场
融媒记者 潘燕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