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书的微光
小人书的微光
□宋扬
近几年,我利用业余时间进行文学创作,还发表了一些作品。如果说,我有幸被文学之光烛照,那么我当年读过的那些小人书便是那道光柱中永不熄灭的一缕微光。
20世纪80年代初期,在我们乡供销社饭店门口的右侧,王老汉照看着几箱码得整整齐齐的书。那些书都没有封面,那些彩印的封面挨个儿被麻绳悬起来——似乎是用面糊之类的粘上去的,挂在饭店外墙上,麻绳下还摆了五六根长条矮凳。
绳上的小人书封面太多了,令人眼花缭乱——抱着冲锋枪的解放军战士,轻摇纸扇的书生,扛锄头的老农……不用租书,只沿着封面一页一页看过去,一幕幕大戏已在我的脑海里上演……大约一年后,我开始识字了,才慢慢知道那些书的名字——《高山下的花环》《红楼梦》《愚公移山》……每张封面上都有用毛笔写的数字,相中哪一张,我们就跑到王老汉那里,说出那个数字,再递过去2分钱。王老汉便开始在书脊上寻找那个数字。小人书都薄,书脊上的数字小到他戴了老花镜也要找好一会儿。我们就帮着他一起找。我们找到了,就迫不及待地喊“这里!”王老汉微微一笑,然后小心地把那本书从书箱中抽出来,递给我们。他笑着,那慈祥的笑容,对爱看书的我们是一种鼓励。
现在想来,那些小人书中的故事和让我或五体投地或潸然泪下的人物无疑启蒙了我对文字的热爱。它们像一丝幽微之光,看似弱小,却温暖有力量,照亮了一个懵懂孩童人生的底色,让他知道了何为良善、忠勇、勤奋、奉献……
在小人书的濡养下,我在语文学科上逐渐显露出优势。考进师专中文系后,我有机会读到了更纯粹、完整的古今中外大部头名著。回头想想,那些名著中的很大一部分,我在童年时期已略知一二。一本小人书就如同一只麻雀,容量不大,却五脏俱全。在那些小人书所散发的微光的指引下,我在文学的隧道朝向光的源头一寸寸掘进,直到隧道尽头豁然露出了一片阳光灿烂的天空。
大学毕业后,我回到家乡的初中教书。20世纪90年代末期的乡镇初中还没有图书室,我便把珍藏的几十本小人书拿到教室供学生们轮流传看。自习课上,孩子们个个如饥似渴地吮吸着小人书的营养。我很欣慰,小人书中的那些微言大义,那些曾烛照过我的光芒又一次明亮了新一代孩子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