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野寻鲜莫“踩雷”
这份安全指南请收好
![]() |
春野寻鲜莫“踩雷”
这份安全指南请收好
春风拂面野菜香。随着气温回升,我市郊野迎来了不少“野菜猎人”,他们在田间地头穿梭寻觅,采挖春天的美味。然而看似鲜嫩的野菜,却可能潜藏着农药残留、误食中毒双重隐患。如何才能安全品味春鲜?3月27日,记者就此前往市农业农村局咨询相关农技专家。这份由专家把关的指南,请收好。
市民采挖野菜途中
结合自身体质适量食用
在春分时节的野菜江湖里,市民们各有所爱。野葱派代表张艳红偏爱野葱炒鸡蛋,她说:“这香气能让我多吃半碗饭。”养生系市民童话也有自己的偏好:“我喜欢吃荠菜,可以包在饺子里,吃起来很‘清口’。还有凉拌蕨菜,酸酸辣辣的特别开胃。”市民胡曦钰告诉记者,每逢清明期间,他们家就会做青团。“做青团用鼠曲草。鼠曲草摸起来软绵绵的,叶子上有一层白色的绒毛覆盖,会开小小的黄花。这周末我们就准备去摘。”胡曦钰说。
“野菜虽好吃,但食用一定要结合自身体质,有选择性地适量食用,并且确保先泡后焯。”市农业农村局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技术人员梁俊介绍,野菜生长环境复杂,相比种植的蔬菜,野菜所含的草酸、植物碱等物质要高很多,最好先查清楚烹饪要求,避免大量食用。
对于老人、婴幼儿、孕产妇、哺乳期妇女以及过敏体质等特殊人群,梁俊建议应谨慎食用或尽量少吃。特别是荠菜、香椿、马齿苋等光敏性食物,食用后会增加人体对紫外线的吸收,晒太阳后极易诱发日光性皮炎,光敏体质的人要格外小心。此外,以蕨菜为例,其顶端部分含有潜在致癌物质原蕨苷,处理时应先去除顶端,再在90℃以上的沸水中焯烫30秒以上。马齿苋草酸含量较高,肾脏功能受损的人群应避免食用。
正确识别野菜安全尝鲜
有些市民选择在菜摊上购买野菜,也有不少市民会携家带口或邀上三五好友一同前往郊野采挖野菜。梁俊介绍,当前我市主要的野菜有马兰头、水芹、藠头、野葱等,但对于野菜和有毒植物的区别,一般是以经验为主。
“可以寻求有经验的朋友帮忙,或者自己提前做好功课,比如在网络上查找相关的知识、图片、视频等,再进行判断。”梁俊建议,要特别注意掰断后有乳白色汁液、特殊气味、颜色或叶片形态异常的野菜,除非确信无误且曾食用过,否则应谨慎对待。
具体来说,如马兰头,茎紫红色,叶片边缘有疏齿,光滑无绒毛,断口无乳白色汁液,揉搓有清香。而与水芹菜相似的毒芹,其茎部有紫色或暗红色斑点,基部膨大,有刺鼻的臭味,根茎粗大,切开有黄色汁液。对于这类有毒植物,千万不能食用。
另外,市民采挖野菜时,还应避免前往农田周边、马路边、工业区周边或其他人工干预比较多的地方。不久前,舟山镇方山口村村民徐显清在巡田时,发现5名年轻游客蹲在刚喷洒过除草剂的田埂旁采摘野葱。多亏徐显清及时劝阻,才避免了一场潜在的中毒事件。
挖野菜对不少市民来说,是一口新鲜和一种儿时回忆,更是春野寻鲜的乐趣所在。但是要切记,安全始终是第一位的,在享受大自然馈赠的同时,大家更应学会如何正确识别和食用野菜,避免“踩雷”。
见习记者 吕漪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