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件事养成
“易疲劳”体质
8件事养成
“易疲劳”体质
高强度、快节奏的工作、学习,每个人都会感到累。然而,如果长期白天精神不振,晚上难以入睡;每天浑浑噩噩,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就算什么都不干,仍觉得非常累……那你可能养成了“易疲劳”体质。
8件事养成易疲劳体质
通常,经过一夜睡眠,身体乏累、精神困倦会有所缓解。若长久休息后仍然疲累,可能是一些生活习惯让你易疲劳。
主食吃太少。中国注册营养师韩冬梅表示,碳水化合物是大脑、神经最主要的供能物质,吃太少大脑、神经则缺乏充足的能量,就会让人容易疲劳、乏力。
不吃红肉。韩冬梅表示,猪牛羊等红肉含铁量丰富,长期不吃易发生缺铁性贫血,就会感觉疲劳乏力、没有精神。
吃得太精。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营养科主任高键表示,人体对精米、白面、白砂糖等精致碳水化合物吸收速率较快,大量摄入后会引起血糖迅速升高,随后胰岛素快速分泌,又使血糖快速下降,出现较大波动,会使人感到疲倦。
久坐。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全科医学科副主任医师许琰表示,若每天连续坐6小时,两周后肌肉就会开始萎缩,对运动状态适应能力减弱;还会导致机体血液循环变慢,大脑血氧含量下降,加快大脑疲劳。
睡眠不足或质量低。许琰表示,睡眠时间不足或质量不高会导致大脑得不到足够休息,不能清除白天产生的“废料”,使大脑学习、工作和认知能力受损。
过度刷短视频。国家卫健委心理治疗师、高级心理教师曹大刚表示,短视频带来的浅层次愉悦消散得很快,放下手机后会感到更无聊、空虚和疲惫。
太爱抱怨。本来抱怨抒发情绪是为了自我放松,但过于频繁会让人越来越累,长此以往扰乱激素正常分泌,导致身心俱疲。
过度思考、想太多。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郭纪锋表示,大脑中的能量绝大部分以葡萄糖形式存在,当神经元被激发,细胞会通过毛细血管吸取氧气和葡萄糖。如果过度思考,必需燃烧更多葡萄糖,导致大脑中能量减少,出现疲劳。
6招改变疲乏体质
人体能量水平是由许多因素决定的,当你经常感到疲乏而又找不到原因时,可试试以下6个方法。
保证营养均衡。成人每天应摄入300-500克蔬菜和200-350克新鲜水果,保证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多样和充足,可以使疲倦得到显著缓解。
增加力量训练。肌肉量减少是人感到疲乏的重要原因。研究发现,抗阻训练可以提高老年人在日常活动中的独立性并增强精力。
排查潜在疾病。除了贫血,甲状腺功能减退也会让人感到持续疲乏。
改变睡眠模式。睡觉前尽量不看手机,保证每天7-8小时睡眠,中午可以闭目静息,让全身肌肉和神经完全放松。
调整现用药物。许多常见的处方药会消耗身体能量,药物的相互作用也会导致疲乏,可以在医生指导下调整。
每天放空一会儿。每天用10分钟到半小时,做一个“空杯”,去晒太阳、草坪上呆坐等。或是进行正念呼吸,在安静的环境盘腿坐,把注意力放在呼吸上。
(来源:“生命时报”微信公众号《8件事养成“易疲劳”体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