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日报 数字报纸


00005版:警界

市公安局创新民生服务举措

三位一体矩阵为外来
务工人员撑起“安心伞”

  市公安局创新民生服务举措

  三位一体矩阵为外来

  务工人员撑起“安心伞”

  在永康这座容纳60余万外来务工人员的城市里,市公安局以数字化改革为抓手,创新民生服务举措,构建起“住有所安、学有所教、心有所归”的立体化服务体系。这一举措让外来务工人员在发展中既感受到治理的精度,更体会到服务的温度。

  民警向外来务工人员讲解相关政策

  数字化赋能提供安心住处

  外来务工人员多、租房市场火爆,如何让新永康人租得放心、住得安心?近年来,市公安局象珠派出所联合东圆村创新打造的“安居港湾”新模式或许给出了答案。公安蓝盾与房东协会联动构建“三阶准入”机制,从房源申报、协会初审到部门核准形成闭环管理,为出租屋加装“安全过滤网”。走进警务室与协会共建的“新永康人之家”,LED大屏实时滚动着经过严格审核的房源信息,租客们像选酒店般便捷筛选心仪居所。

  翻开每份租房合同,名叫“安居丽州”的二维码非常醒目,租客通过扫码即可完成流动人口登记,相关信息实时上传至公安数据库,实现“人来登记、人走注销”的动态清零。

  “从看房到入住全程不到两小时,消防设备一应俱全,住着特别踏实。”来自云南的务工人员王女士对租房经历表示满意。

  今年以来,通过“安居丽州”二维码共登记出租房2.1万余户,流动人口居住登记26.4万余人,电子居住证办理3653人次。“公安+协会”的数字化双轨管理,已让越来越多怀揣梦想的外来务工人员实现“拎包入住即安心”的安居愿望。

  夜校培训点亮前行灯塔

  为更有效地服务管理外来务工人员,花街派出所依托联勤警务站打造了社区夜校,以多元化服务为新居民铺就发展之路。夜校的讲师团汇聚民警、相关行政部门负责人和执业律师等,通过“定制课程+精准服务”模式,让千余名务工人员在异乡发展无忧。

  每周一次的夜校课堂既是政策宣讲站,更是民生服务站。课程设置从居住证申领、积分入学政策解读,到医保使用指南、租房注意事项,覆盖全生活场景。民警黄挺的“新市民第一课”系统讲解我市发展现状与惠民政策,课后咨询台前总排起长队。云南青年小杨现场理清居住证办理流程、贵州张女士通过“积分入学”专场课程顺利解决子女转学难题……“原以为要跑七八个部门,没想到,夜校一堂课全说明白了。”不少上完课的新居民称赞道。

  “每位新永康人都是城市发展的生力军。”正如黄挺所言,夜校不仅传递着政策温度,更通过技能培训、职业规划等进阶课程,让务工人员看到扎根城市的可能。当外来务工者手握居住证、社保卡,看着子女走进本地校园时,这座用服务搭建的“第二故乡”正为他们点亮前行的灯塔。

  今年以来,花街派出所已举办社区夜校9场,惠及1200余名新居民,帮助解决实际困难80个。

  乡音队伍绘就“归属坐标”

  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多、矛盾频发的现状,市公安局携手相关部门组建了多支特色乡音志愿者队伍。志愿队伍广泛吸纳外来人员共同参与到矛盾纠纷化解、救助帮扶等工作中,书写警民携手共治新篇章。

  霓虹初上的工业区街角,乡音志愿者队伍的红马甲在暮色中格外醒目。“罗大哥,尝尝我亲手做的碗饵糕!”贵州姑娘阿兰端着一碗家乡特色糕点,往志愿者罗涛手里塞。

  两个月前,这个爽朗的姑娘还躲在工厂的角落抹眼泪。当时,在包装厂打工的阿兰被拖欠三个月工资,厂方以“新员工试用期”为由推诿。在阿兰万分无助之际,得知这一情况的罗涛用亲切的乡音与阿兰逐条讲解法律政策,同时积极联系厂方和相关部门进行沟通。三天后,厂方不仅结清工资,还补缴了社保。如今,阿兰也穿上了红马甲,协助调解各种矛盾纠纷。

  听见乡音就能打开心门。这些由云贵川赣等省务工者组成的志愿队伍,正在用最亲切的方式温暖着每一个奋斗在永康的务工人员。在这座城市,乡愁可以成为解决问题的钥匙,而他们,正在亲手铸造这份归属感。

  通讯员 邵建鋆


浙B2-20100419-2
永康日报 警界 00005 三位一体矩阵为外来
务工人员撑起“安心伞”
2025-03-19 永康日报2025-03-1900008;永康日报2025-03-1900010;23321270;永康日报2025-03-1900012;永康日报2025-03-1900013;永康日报2025-03-1900015;永康日报2025-03-1900016;永康日报2025-03-1900017;永康日报2025-03-1900018;永康日报2025-03-1900019 2 2025年03月19日 星期三
浙B2-20100419-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200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