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柿子如何撬动大梦想
高光背后永康方山柿产业的冷静思考①
![]() |
![]() |
![]() |
![]() |
小柿子如何撬动大梦想
高光背后永康方山柿产业的冷静思考①
在刚闭幕不久的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黄美媚带着一个精美的方山柿礼盒亮相,现场推介起家乡特产。此前浙江卫视《川源两会观察》栏目中,黄美媚还拿出方山柿柿干热情地邀请记者品尝。这种高规格的“带货”,让永康方山柿成了最大受益者。
徐小东挑选优质果品
好“柿”发生的地方
“其实,黄美媚手上的柿干就是我提供的。”外表干练的舟山镇红柿园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徐小东提起这事,还有点小傲娇。他说,黄美媚上北京前两天来找自己挑农产品时,就知道她要在两会上“放大招”了。因为季节的缘故,方山柿没有了,就连市面上的柿干柿枣都销售一空,徐小东直接把自己保存的样本提供出去了。“人家帮咱们农民在两会上发声,没现货我变都得给她变出来。”
一方水土、一方人文,自有一方风物。在我国庞大的柿子产业版图中,永康方山柿占据一席。作为地方传统名果,方山柿已有上千年的栽培历史。宋朝时,方山柿曾作为贡品,供皇室贵胄享用。2015年,方山柿获评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也是我市首个获此殊荣的农产品。
方山柿第一次在全国两会上一举成名也是有迹可循的,在去年年底举行的永康市第十七届农展会上,方山柿就跟其深加工产品一同亮相。柿干、柿切、柿子酒、柿叶茶……吸引了不少市民驻足问询。“镇里搭台,我们参展,光柿干、柿切一个早上就销售了近50公斤。”徐小东告诉记者,方山柿近几年的发展势头,是有目共睹的。
在百年柿树基地红柿园村西岸自然村,记者顺着主村道拐上一个斜坡,穿过两旁的农房,视野一下子开阔起来,半山腰的梯田上错落分布着上百株老柿树。不少树上都搭建了便于攀爬的木架子,乍一看倒像是准备扬帆起航的渔船。“相比有的柿树只能靠放爬梯上去,安全性相对较差,老柿树因为枝干比较壮实,在这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徐小东说,老柿树结出的果子甜度更佳,产量也高,像有的老柿树,一株产果就能获利上万元。唯一辛苦的是,柿子分布不均匀,采摘起来比较吃力。
作为方山柿的主产区,舟山镇群山环抱,气候温和,独特的风土为柿树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据不完全统计,该镇共种植有7000多亩方山柿。之所以用不完全统计表述,是因为方山柿种植在现实中遇到的难题导致。
发展“柿”头稳中向好
市林业技术和种苗推广站站长应尚蛟可以算得上是我市的柿子专家,记者采访时发现他桌上放了好几个柿子核。当问起是否做研究用时,他笑着说:“不是,这是我吃剩下的。我很喜欢吃柿子。”看记者判断失误有点尴尬,应尚蛟自我调侃说,自己不光爱吃柿子,也研究了方山柿大半辈子,单单是相关的论文就写了不少,也算是身体力行诠释了干一行爱一行。
“因为舟山地形山势的缘故,方山柿种植呈现碎片式分布,所以在统计上存在一定难度。再加上实际种植面积中,部分柿子树由于无人看护被荒废了,将其定义为野树还是归入种植面积,也是一个问题。”应尚蛟表示,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即便在种植面积上相较历史最高峰期缩水了,但方山柿实际产量却在提升。简单地理解就是方山柿产业在洗牌过程中,去芜存菁,品质和产量更好了。
初春时节,乍暖还寒。虽然并非柿子季,但舟山镇大路任村的柿子元素依旧不少,刚进村口就能看到一幅巨大的柿子墙绘栩栩如生。在丘陵山野间,一株株历经寒冬的柿树已逐渐褪去冬日里的萧瑟,在春风中等待着枝梢间的悄然萌动。
去年11月初举行的第十七届“中国方山柿之乡”丰收文化旅游周就给带大路任村来了极高的人气,仅开幕式当天就吸引游客约1万人次,线上线下促销方山柿超5000公斤。
说起当时的盛况,大路任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任长周就迫不及待介绍起来:“虽然说方山柿在永康以及周边地区已经很有名气,但也存在叫好不叫座的情况,实打实的吆喝还是不可缺少的。我们镇里这几年在宣传推广方面,给予的帮助那真是没话说。”任长周说,虽然现在村里外来游客不多,但在方山柿采摘季,这里就是另外一番热闹的景象——入村主道路两旁都是摆摊售卖方山柿鲜果的村民,时不时就有过路车停下捎上几斤。还有不少人会从城里赶来,体验采摘游的乐趣。
“柿”在人为的挑战
但在热闹的背后,却有一堵墙,始终隔在柿农和更大的市场之间。即使部分柿农已经搭载上电商快车,但大部分柿农仍局限于摆摊售卖、老客回购、亲朋好友帮忙吆喝等自产自销模式,销售渠道较为单一。虽然整体销路不成问题,但仍有些品相不佳的方山柿“烂”在手里。
一年一度的鲜甜背后,是方山柿柿树的代际传承,以及靠山吃山、粗放式的经营管理方式。而在这种经营管理方式之下,难以标准化生产和柿树管理技术掌握不到位,可能会导致果品质量参差不齐。
“平时会管一下柿树,但精力有限,能多卖一点是一点。”在大路任村村口开餐馆的一位村民告诉记者,村里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几株方山柿树,有些是一代代传下来的,他现在种植的5亩方山柿在他小时候就已经有了。
“我们村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村民家里种有方山柿,现在年轻人都出去工作了,留下来的基本上是年纪大的,主要靠方山柿收入。但他们的体力和精力有限,许多柿树无法被科学化照料,还有些柿树缺乏管理,属于放任生长状态。”任长周用一句话概括了这一日益凸显的现象:“老人无力种果、年轻人无意种果。”
采访过程中,70多岁的程大爷戴着颈托凑上前来说,村里和镇里已经帮其家里销售了绝大部分的柿子,但还想趁着销售旺季多增加些收入。去年年底他在爬一棵高大的柿树采摘顶端的柿子时,一没留神失足掉落下来,摔伤了脖子。
聊到这里,似乎问题落在了一颗柿子的“保鲜期”上。方山柿作为季节性水果,一年中鲜果的售卖时间最长不过几个月,所以带来的经济效益较为有限。
冷链仓储保鲜,是实现从农产品到商品转变的重要推手,也是跨越时间空间范围的第一步。在大路任村村口不远处,挖掘机正在长臂挥舞,施工作业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聚焦方山柿鲜果上市时间短的特性痛点,舟山镇正加快建设方山柿冷链保鲜仓储中心,推动形成年储存200万公斤鲜果的冷链能力。不仅如此,依托方山柿冷链保鲜仓储中心,该镇通过探索五村抱团共富发展模式,谋划开发一系列方山柿延伸产品,寻求农产品新的“打开方式”,拉长方山柿产业链条,将一颗柿子的“保鲜期”尽可能延长。
“开发方山柿延伸产品的优势在于能兜底消化掉柿农品相不好的果子。后续我们计划把文旅融合进来,将方山柿冷链保鲜仓储中心打造成一个集产品陈列、休闲旅游、民宿餐饮为一体的展销中心。”舟山镇统战干事章之瞳介绍。
■记者手记
未雨绸缪 “柿”半功倍
那边黄美媚以“氛围组”强势上线,在两会上卖力吆喝方山柿;这边我市也双管齐下,在拓展渠道的同时积极探寻出路,挖掘方山柿潜力。作为方山柿主产区,近年来,舟山镇也拿出真金白银服务方山柿产业发展,助力柿农增收。
然而拥有悠久的种植历史以及亮眼的国家地理标志殊荣,不代表着方山柿发展就能顺风顺水,一马平川。天时地利人和的背后,也需要我们冷静地面对当下的现状:方山柿分布不均匀、种植户老龄化严重、市场接受度呈两极分化。
摸着石头过河,将问题转化为机遇,不回避,不含糊,不退缩,在破解难题的道路上坚定前行,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
面对新环境下,市场的变化、消费的多元,如何抓住机遇,让方山柿产业继续迎难而上,迈向更广阔的天地,如何跳出舒适区,稳扎稳打。请继续关注我们的报道。
融媒记者 陈旭东 张曼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