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文化根脉 展现百工技艺
记者探访芝英百工民俗展示馆
![]() |
![]() |
![]() |
![]() |
![]() |
![]() |
![]() |
![]() |
记者探访芝英百工民俗展示馆
展现百工技艺
守护文化根脉
在芝英镇芝英七村,一座百工民俗展示馆守护着五金文化根脉,活化了优秀传统文化,兴旺了乡村产业发展,厚植了精神共富沃土。自2022年入选浙江省第二批乡村博物馆以来,这座位于乡间的博物馆已然成为村里的新地标,为村民的生活带来了全新的变化。
锡作展示柜
铜作展示柜
篾匠工作区
木匠工作区
五金匠人的历史足迹
近日,记者来到芝英七村的“聘珍公祠”。站在古色古香的门楼前,那扇历经沧桑的木门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芝英七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应高兴告诉记者:“‘千秧八百,不如手艺伴身。’这句话深刻体现了芝英人依靠手艺谋生的信念,也孕育了世代相传的手工业传统。”百工民俗展示馆展出了铜匠、锡匠、铁匠、木匠、篾匠等匠人精心打造的138件藏品,是近距离感受芝英百工文化的绝佳场所。
步入百工民俗展示馆内,宛如踏入了一段历史的长廊。一进门,锡匠工作区便吸引了记者的目光。这里陈列着各式各样的锡制壶罐,从端庄古朴的墨水罐到装饰华丽的锡壶,每一件展品都镌刻着往昔的记忆。“你猜这是干啥用的?”站在长短粗细不一的刀具面前,应高兴卖起了关子。记者猜了几个答案都不对,他才揭晓正确答案——锉刀。
“这些锉刀、铁锤,都是我们锡匠的工具,它们承载着几百年的历史。”应高兴自豪地介绍,“浙东地区祠堂和庙宇众多,对祭祀器物的需求量大。这些器物不仅要求古朴精致,还必须蕴含传统的文化底蕴。我们芝英的锡匠能够根据各地不同的需求,制作出所需的锡制品。”在应高兴心里,这些锈迹斑斑的工具早已超出了功能的意义,凝聚着锡匠们传承几百年的工匠精神。
继续前行,铜作展示区内,精美的铜勺、铜釜、铜碗等日常用品琳琅满目。昔日芝英的铜匠们或独闯江湖,或师徒相传,更有远赴他乡谋生的案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行业传统。铁作工作区则再现了铁匠们挥汗如雨、火星四溅的劳作场景,小铁锤、大铁锤、铁夹等工具让人仿佛置身于那热火朝天的锻造现场。“古芝英这个地方,从老祖宗应詹将军开始,就有人驻军种田、搞开发,那时候就有炼铁炼铜的技艺,可以说是永康五金行业最早的发源地。”谈及芝英镇的百工历史,应高兴脸上洋溢着骄傲和自豪。
平安钟
民间百工的文化展示
发展与变迁同样凝缩在这一方天地里。除了传统的锡作、铜作、铁作之外,展示馆还收藏着已逐渐淡出人们视野的篾作技艺。展台上,篾篮制品以其精湛的手艺和实用性,展现了永康篾作技艺的独特魅力。我市丰富的竹林资源为竹编提供了丰富的原料,永康匠人们以灵巧的双手,将竹子编织成形态各异、结实耐用的生活用品。这些篾制品深受百姓欢迎,成为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同时见证了永康竹编技艺的辉煌岁月。
此外,展示馆还记录了木匠行业的发展轨迹,陈列的肉桶、井水桶、饭桶等各式各样的木制品令人叹为观止。应高兴介绍,永康木匠分为大木、小木、箍桶、圆木等工种,大木主要制作房屋结构和农具家具;小木精制各类精致家具;箍桶匠专注于各类桶类制品;圆木匠则以制作圆木装饰物为主,共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木匠文化。
“看看这些木制品,都是20世纪50年代的。那时候的木匠们经常三五成群地一起干活,大多是师傅带徒弟,还会上门服务。在交通方便的小镇上,有专门卖木器和棺材的店,他们前店后坊,自己做自己卖。”应高兴娓娓道来。
在应高兴看来,展馆内的展品不仅仅是简单的物件,它们是连接个体与族群、村落与社会的桥梁,是承载千年文化传统和情感纽带的载体,更是精湛手工艺与精神世界的精妙展现。
时光飞逝,村庄巨变。如今,百工民俗展示馆已与镇村文化活动中心等实现共建共享,成为研学旅行、非遗展示等主题文化活动的热门地。在这里,越来越多人通过老物件、老器具重温乡愁,见证乡村振兴带来的新面貌。
融媒记者 吕晓婷 见习记者 吕漪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