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蛇
说蛇
□黄田
蛇作为十二生肖中的种类,在中国文化的舞台上一直扮演着神秘而多变的角色。每十二年一轮回的蛇年,犹如一部部史书的书签,标记着岁月的流转与文化的传承。
蛇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早在远古时代,蛇就因其独特的外形与习性被人们所关注。在古老的传说中,伏羲与女娲皆为人首蛇身,他们被视为华夏民族的始祖,赋予了蛇一种神圣而庄严的形象。随着历史的推进,蛇年也见证了无数的朝代更迭与社会变迁。在各个时期的文化艺术作品中,蛇的形象或隐或现,或被尊崇,或被赋予警示之意。
在东方文化里,女娲抟土造人的神话故事,那人身蛇尾的女娲形象,无疑是蛇在创世神话中崇高地位的彰显。她以蛇之躯孕育人类文明的曙光,代表着生命的起源与不息的创造力。在民间传说《白蛇传》里,白素贞虽为蛇妖,却有着比凡人更为纯粹和炽热的情感。她与许仙在西湖畔的邂逅,开启了一段跨越人妖界限的爱恋。她以蛇身降临人间,行医济世,用善良与真情诠释了人性的美好,让蛇的形象在温婉、多情与善良的维度上得以丰满。但在民间寓言《农夫与蛇》中,蛇又成了忘恩负义的典型。这则故事借蛇告诫人们,在施善之时需有辨别的智慧,莫让好心被恶意利用。
从生物特性而言,蛇是大自然的神奇杰作。它没有四肢,却能依靠灵活的身躯在各种复杂环境中自如穿梭,草丛中、树枝间、沙漠里乃至水域内,皆有其灵动的身影。这种独特的行动方式恰似一种隐喻,提醒人们在生活的道路上,即便面临困境,只要善于变通,便能开辟前行的道路。
“蛇行无胫至,饮德已闻酬。”蛇的冷血,是其适应自然的生理特征,并非情感上的冷酷无情。它在生存的舞台上,以静制动,冬眠之时又能蛰伏数月,于无声处积蓄力量,等待合适的时机苏醒、捕食、繁衍。这种隐忍与等待的生存智慧,值得人类在生活与事业的追求中借鉴。在遭遇困境时,它不盲目挣扎,而是保存实力,耐心等待转机的到来。
蛇是一个庞大的生物群体,种类繁多。
从毒性方面来说,有毒蛇和无毒蛇之分。有毒蛇包括眼镜蛇科的成员,如眼镜蛇,它的颈部有可以扩张的皮褶,当受到威胁时会将身体前段竖起,颈部皮褶扩张,发出“呼呼”声,以此来恐吓敌人。无毒蛇的种类也很丰富。像王锦蛇,这是一种体型较大的无毒蛇,身上有黄黑相间的斑纹,在野外会捕食鼠类、鸟类等小型动物。它行动迅速,攀爬能力也很强。
从生活环境来看,有水生蛇类。例如水蛇,它们能在水中灵活游动,主要食物是鱼类和蛙类。水蛇的身体较为细长,有助于在水中穿梭。它们适应水里生活,部分种类甚至可以在水下潜伏很长时间。儿时,夏天去河里洗澡游泳,经常看到草绿色的水蛇仰着头,漂浮在水面,横冲直撞,旁若无人。
还记得过去的房子是木板房,常常看到蛇蜕下来的皮缠绕在屋梁上。有一次,母亲去房间清理衣服,一条黄蛇盘在衣柜里冬眠,母亲被吓得尖叫。后来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建了新砖屋以后,蛇就没有藏身之处,家里就很少看到蛇的身影了。
蛇不仅仅是生肖纪年的符号,更是文化与智慧的载体。它穿梭于神话、传说、寓言与生物特性的多重语境之中,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人性的善恶美丑,也如一位智者,默默传授着生存与处世的哲理。当我们身处蛇年,不妨以蛇为鉴,在人际交往中,学习蛇的敏锐与冷静,洞察世事,不被表象所迷惑;在面对挑战时,效仿蛇的灵活与坚韧,迂回前行,不惧艰难险阻;在自我成长的道路上,秉持蛇的蛰伏与隐忍,厚积薄发,于无声中成就非凡。让我们在这蛇年的时光旅程里,怀揣着对蛇的敬畏与领悟,在历史文化的滋养下,书写出如蛇行大地般蜿蜒而坚定、充满智慧与力量的人生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