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三福”的故事
“猪三福”的故事
□马春芳
农家“猪三福”,又称“猪三腑”,以猪大小肠、猪肝、猪腰和猪血等为原料炖煮,是一道传统美食。过去的农村,家家户户养猪,过了腊八节,就开始杀年猪,办年猪宴,请亲人和邻里吃“猪三福”。吃“猪三福”是传统习俗,用于庆祝一年丰收,感谢、招待亲朋好友。以“猪三福”为主菜的年猪宴,不仅是一顿丰盛的饭菜,更是家人团聚、邻里和睦的象征。杀年猪是农村迎接新年最质朴而又隆重的一项活动。乡亲们告别了一年的辛苦劳作,杀年猪犒劳自己,已成为家庭财富与幸福的象征。
我家每年杀年猪,办年猪宴,吃“猪三福”,请的都是自家人和亲朋好友。我也参加过许多次年猪宴。奶奶特别喜欢我这个大孙子。我很小的时候,奶奶就常带我参加年猪宴,吃“猪三福”。
杀年猪这天是个喜庆的日子。我家的杀猪师傅是岩生阿公。当天清晨,岩生阿公很早就带着工具来到我家,还有叔叔也过来帮忙。在准备就绪后,有人打开猪圈门,那猪就发出一阵哀号,好像知道要杀它,拼命往角落里躲。可这猪拼命挣扎也是徒劳,没几个回合就束脚就擒,很快被拽到了家门口早已备好的木凳前。岩生阿公熟练地拿出杀猪刀,在磨刀石上简单地蹭了几下。他仔细地查看了猪的大小和身体状况,然后对众人说:“把猪抬到凳子上吧。”大家把猪按倒在地,一人抓一只猪脚,一起用力喊着整齐的号子:“一、二、三,起!”那猪一下子被抬上了凳子。杀猪师傅瞅准位置,迅速出手,一刀下去,鲜红的猪血喷射到盛着淡盐水的盆子里。过一会儿,猪血与盐水凝成了猪血豆腐。
妈妈早已烧好一大锅开水,叔叔把滚烫的开水从大铁锅里舀出来,再倒进桶里。然后,等杀猪师傅调好水温,几人就一起把猪抬进桶中,不停地翻动猪身,方便脱毛。经过一阵子烫洗和刮毛,猪毛刮净后,再同清水把猪洗得白白净净,杀猪师傅先把猪头割下来,然后几人用力将猪身用铁钩倒挂在靠墙的梯子上。杀猪师傅接着拿刀把肚子从上到下剖开,取出内脏,放在一个筛子里。
年猪宴以猪脖子上的一圈五花肉以及猪肝、猪腰和猪血等为主菜,加上自家做的豆腐,以及自留地里种的各种蔬菜,较为丰盛。
晚饭后,杀猪师傅按照妈妈的要求,把一头生猪分解成头、腿、肋,腿腌制成火腿,肋条腌制成腊肉。
傍晚, 我们就一家一家上门去请人来赴宴。开席了,亲朋好友分桌坐下,爸爸妈妈招呼大家吃好喝好,感谢一年来大家的帮忙。大家围坐在一起,一边吃着,一边谈论着这一年的收成和孩子们的情况等,欢声笑语不断。这猪肉的味道不仅鲜美,还融合了浓浓的乡情和亲情。它是乡村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纽带,也是乡村年味的独特体现。
杀年猪这个传统习俗,就像一本生动的乡村史书,每一页都写满了劳动、团结、敬畏、珍惜人生的故事。它是乡村年节最浓郁的乡土气息,也是我们心中无法磨灭的乡愁印记。
然而,在这一过程中,我不禁陷入深思。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猪肉也不再是稀缺之物。为了环境卫生,养猪已被禁止。因此,“杀年猪、办年猪宴、请亲朋好友吃‘猪三福’”这习俗已经成为传说。“猪三福”现在成了饭店常见的一种美食文化传承和精神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