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日报 数字报纸


00006版:社会·科普

运动能力是“寿命风向标”
35岁就要开始练

  运动能力是“寿命风向标”

  35岁就要开始练

  年轻时,你或许能毫不费力地跑完800米。随着年龄增长,爬楼梯不气喘对你来说都是一种挑战。其实,这种变化可能是运动能力下滑了。

 运动能力降低,被视为功能衰退最早和最显著的迹象之一,不仅关乎生活质量,还是反映健康状况和预期寿命的“风向标”。

 《生命时报》邀请专家,解读运动能力下降的因素、识别方法,并提醒你35岁起就要加强锻炼。

  三成老人运动能力差

  近期,《中华医学杂志》刊发《老年人运动能力下降多学科决策模式中国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为老年人维持和改善运动能力提供了专业意见。

  广义上的运动能力,涵盖心肺功能、速度、力量、耐力、协调、平衡、灵敏性和柔韧度等。《共识》强调的运动能力不仅是“动起来”,还涉及个体在环境中移动和适应的能力,是维持独立生活的关键。

  在《共识》中,运动能力下降被定义为一种与增龄相关的老年综合征,是由于生理或病理性因素导致活动能力下降的临床功能状态,通常表现为走路变慢、爬楼梯困难,甚至日常活动如提重物、短时间步行都感到吃力。

  运动功能衰减并非老年人特有,中年阶段就可能开始显现,且会随着年龄增长而加速。在中国社区老年人群中,大约每三位老年人中就有一人面临运动能力下降。

  根据《共识》,运动能力下降并非单一原因所致,背后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

  生理因素:因年龄增长而导致激素水平变化,慢性炎症、骨骼肌再生能力下降,以及增龄相关的功能衰退,如视力弱化、听力减退,均是运动能力下降的潜在因素。

  存在共病:患有肌少症、心血管疾病、慢阻肺、骨关节病等慢病,或存在慢性疼痛、营养不良、做过手术等情况,也可能影响运动能力。

  精神心理因素:认知障碍、害怕跌倒、社交孤立等会使老年人运动兴趣降低,陷入“运动减少-肌肉流失-体能下降-运动更少”的恶性循环。

  社会环境因素:老年人缺少安全运动指导、场地和服务等,会加速运动能力下降。

  运动能力下降后,一系列负面影响会随之而来:

  活动水平和能力降低

  老年人可能因此更趋向于静坐少动,导致肌肉量加速流失,加快衰老进程。

  疾病风险将显著增加

  例如,肌肉对骨骼的牵拉是维持骨密度和骨代谢的重要因素,运动减少会导致肌肉缺乏必要刺激,进而影响骨骼健康,增加骨质疏松风险。

  与跌倒等事件相关

  运动能力下降被视为失能的初始阶段,与跌倒、住院、死亡等不良健康事件相关。

  此外,运动能力下降后,老年人可能无法完成一些基本的日常活动,不仅影响独立生活能力,增加对他人照顾的依赖,还可能导致他们外出活动减少、孤独感增强,加剧社交隔离。

  如何识别运动能力下降

  早期识别运动能力下降,有助于及早干预,阻断或延缓运动能力下降。《共识》建议,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特别是有低体力活动、肥胖、营养不良、平衡障碍和慢病等危险因素的人群,应重视运动能力下降筛查。

  目前,相对常用且权威的方法是SPPB测试(简易体能状况量表测试),包括三项内容。

  步速测试

  用于评估肌肉力量、关节活动度、协调功能等。

  可在地面先用胶带或粉笔标注4米的直线距离,测试者用平常步速完成行走,若平时拄拐或使用其他辅具,测试时可照常使用。

  完成时间≤4.82秒得4分,4.83-6.2秒得3分,6.21-8.7秒得2分,>8.7秒得1分,不能完成得0分。

  椅子起坐试验

  重在评估下肢肌肉力量、平衡能力、协调功能、关节活动度及运动耐量。

  测试者坐在高约40厘米的椅子上,双手交叉放在胸前,尽可能快速地从椅子上起立、坐下5次。

  所需时间≤11.19秒得4分,11.2-13.69秒得3分,13.7-16.7秒得2分,16.71-60秒得1分,>60秒或不能完成得0分。

  平衡测试

  用于测试静态平衡功能。

  测试者依次用半足(前脚脚后跟内侧紧贴后脚大脚趾外侧)、并足(双脚并拢站立)、全足(双脚前后站立,后脚脚趾头紧贴前脚脚后跟,双脚掌在一直线上)三种姿势站立。

  半足、并足站立时间≥10秒得1分,<10秒得0分;全足站立≥10秒得2分,3-9.99秒得1分,<3秒得0分。

  三项测试总分相加,小于10分即为运动能力下降。

  老年人也可通过简单观察判断运动能力是否下降,比如双手交叉抱胸的情况下,能不能在14秒内完成5次椅子起坐,并测试步行400米或登上10阶楼梯是否有困难。

  若上述任何一种情况存在异常,可能提示运动能力下降。需要提醒的是,判断运动能力下降后,应尽早到医院进行综合评估,寻找潜在原因,从而制订干预方案。

  35岁起就要加强锻炼

  《共识》指出,运动干预是管理运动能力下降的核心方法之一。专家强调,35岁左右体力和精力便会逐渐下降,60岁后变化更加明显。

  为防止运动能力下降,运动干预越早越好。专家根据《共识》,为中老年人提供了全面的运动干预计划。

  练前热身减风险

  适当的热身运动有助于增强肌肉收缩功能和协调性,从而提高运动效率,减少运动损伤。

  每次运动前进行5-10分钟热身,以身体略微出汗、心跳稍微加快为度。

  有氧运动强心肺

  有氧运动指包括大肌肉群在内的持续运动,时长至少10分钟,有助于提升心肺耐力。

  推荐运动能力下降者每周至少进行3-4次,每次30-6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太极拳、徒步、慢跑等,以轻微呼吸困难但仍能轻松交谈为宜。

  训练初期从5-10分钟开始,逐渐过渡至15-30分钟,再到目标时长。日常可连续进行至少10分钟家务活动,如扫地、拖地。

  抗阻训练增肌肉

  抗阻训练主要通过增加阻力,如移动或举起某种物体来提高肌肉力量和爆发力。

  老年人可采用自重力训练(如坐姿抬腿、靠墙蹲起)作为入门,后期加入弹力带、哑铃、杠铃等辅助训练。

  每周练习2-3次,每次2-4组,每组8-12下,组间休息1-3分钟,自我感觉保持在有轻度呼吸困难到呼吸急促的程度。

  不建议连续几天训练,运动过程中不要憋气,做抬起或推动动作时呼气,放松时吸气。

  平衡练习防跌倒

  老年人增强平衡能力有助于防跌倒,运动能力下降的老年人在有氧运动前尤其应先进行平衡训练。

  推荐每周练习1-7次,每次1-2组,每组4-10种不同的平衡动作,如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单腿站立等。

  注意做好防护,初始阶段可借用稳固的椅子或墙面辅助。

  动静拉伸护关节

  柔韧性训练包括动态和静态拉伸,能提升关节灵活度,减缓关节肌肉老化。

  动态拉伸如手臂旋转、腰部扭转,可增强关节活动范围;静态拉伸如椅上压腿、坐压腿,有助强化关节周围肌肉。拉伸应覆盖全身主要大关节,单个动作每次保持30-60秒,重复3-4下,每周练习2次。

  运动应以强度从小到大、负荷从轻到重、重复次数和时长从少到多、动作从简单到复杂为原则;身穿运动服和防滑鞋,如运动中出现胸痛、头晕等不适,立即停止并就医。

  (来源:“生命时报”微信公众号《运动能力是“寿命风向标”,35岁就要开始练》 记者 钟财芬)


浙B2-20100419-2
永康日报 社会·科普 00006 运动能力是“寿命风向标”
35岁就要开始练
2025-02-24 永康日报2025-02-2400006;永康日报2025-02-2400007;永康日报2025-02-2400008;永康日报2025-02-2400011;永康日报2025-02-2400012;永康日报2025-02-2400013;永康日报2025-02-2400014;永康日报2025-02-2400009;永康日报2025-02-2400010 2 2025年02月24日 星期一
浙B2-20100419-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200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