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糖甜蜜 土面飘香
做好土特产文章 发展家门口产业
![]() |
![]() |
![]() |
切糖甜蜜 土面飘香
做好土特产文章 发展家门口产业
新年新气象,奋斗正当时。新的一年,我市各村正积极谋划新一年的发展,带动老百姓增收致富。农副产品开发在乡村振兴中占据重要地位,我市不少村庄拥有历史悠久的农副产品。为深入挖掘我市各村如何利用本土资源,做好农副产品开发的文章,近日,记者走进龙山镇四路口中村、芝英镇前陈村,探寻农副产品如何为乡村振兴添活力的成功经验。
龙山镇四路口中村:
坚守匠心品质 擦亮切糖金名片
新春走基层
切糖是我市过年的传统美食之一。在龙山镇四路口中村,切糖已发展成一个小产业。每至岁末,当地村民便忙着切糖,为新年增添浓浓的氛围。
7时,龙山镇四路口中村的各家农家糖店铺早已热闹非凡。市民吕文兰是这里的常客,这次还特意带朋友来。对这里的农家糖,吕文兰赞不绝口:“味道鲜美,口感绝佳。我不仅自己吃,还经常买来送给朋友。”
农历十一月至来年正月是农家糖销售的黄金时期。为此,各家店铺早早备齐原材料。一家农家糖店铺负责人陈秋菊介绍:“从去年农历九月,我们就开始筹备了,准备了3吨白糖,各类炒货也有好几吨。目前已售出了四五千箱糖。”
在一家手工糖作坊里,负责人方兴勇正与徒弟默契配合,将精心搭配的炒货与糖充分炒匀,随后用模具定型切片。“这些年,农家糖的种类日益丰富。过去,配料仅有爆米花、粉干、糯米胖等几种。如今,年糕、玉米、紫薯、番薯丝等新式配料纷纷涌现,我最多可以制作10种不同口味的农家糖。”从事农家糖制作已有20余载的方兴勇说。
口味的多样化吸引了众多新老顾客。四路口中村的农家糖不仅在本地畅销,还通过线上渠道远销杭州、上海等地。谈及农家糖畅销的秘诀,方兴勇认为品质是关键。他说:“关键在于糖油的调制。我们经过改良,先将糖油与麦芽糖在别处融合,熬制五六个小时,直至呈糊状,再倒入锅中炒制,这样做出来的农家糖味道比较好。”
75岁切糖师傅金彩仙经营着四路口中村最早的一家农家糖店,也见证了当地农家糖产业发展的起伏。“我做切糖已有40年,起初农家糖的店铺少,买糖的人却很多。最畅销的时候,10多个师傅一起忙都供不应求。随着四路口中村农家糖的名气逐渐传开,慕名而来的顾客越来越多,也带动了周边村民纷纷加入做切糖的行列。”金彩仙回忆道。
如今,四路口中村的农家糖店铺逐渐减少,从原来的10多家减少至了6家,但这些切糖老手艺人依然坚守匠心,做好切糖技艺的传承和发展。“我们会继续把切糖这个行业做下去,坚持自己制作麦芽糖,希望更多人品尝到正宗、美味的农家糖。”金彩仙说。
农家糖
芝英镇前陈村:
坚守传统工艺 期待注入新活力
在永康,鸡子索面是民间招待客人的一种高规格的礼遇,而其中的土索面是一种重要的食材。
在芝英镇前陈村,土索面制作已有800多年历史。这里生产的土索面均由村民纯手工制作,需历经近30道工序、10多个小时的制作,十分受顾客欢迎。2010年,永康土索面加工技艺还被列入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凌晨,前陈村大多数村民还在睡梦中,但已有零星几户村民家开着灯,忙着赶制土索面,村民陈龙昌就是其中之一。眼下室外温度已是零下2℃,陈龙昌夫妇做了简单的保暖措施,便开始忙碌了。
陈龙昌从20多岁起就跟着父母学习制作土索面,至今已有四五十年的时间。“面团搓条的时候会有风,时间一长,手都搓麻木了。”陈龙昌一边忙着搓条一边介绍,制作土索面不能穿太多衣服,室内也不能安装空调。因为温度环境稍有变化,就会影响土索面的品质。
据了解,土索面制作工序繁多且要求严格,从揉面、开条、搓条,到上箸、转箸,再到出土索面、收土索面,每一个环节都容不得半点马虎,只有这样,制作出的土索面口感才好。陈龙昌夫妇一直忙碌到6时,才完成了土索面晾晒前的准备工作。
天色微亮,村民们便忙着将土索面挂出去晾晒。一位村民告诉记者,温度和湿度对土索面晾晒的影响很大,太阳出来后温度上升,土索面干得快,所以必须赶在太阳完全出来前晾晒好。
等到面条与面箸相连的面头略微变弯,上手时触感粗糙,就要按照规定的方向进行弯面了。至于几时收土索面,则要根据当天的天气情况而定。收土索面时,太干燥的话面条容易断,湿度太高又不易保存,十分考验村民们的经验和手艺。而收下来的土索面还不算真正完成,要等到醒好面后割索面,把不干和太大的面头都割掉,才算真正完成土索面的整个制作过程。“手工制作的土索面比机器做的更有劲道,买的人也多,最多的时候一次性可以售出一两百公斤。”村民陈凤珍说,土索面纯手工制作技艺饱含了一方村民对一方水土孕育的崇敬和感恩,也凝聚了大家的用心和坚守。
“以前村里田地少,粮食不够吃,村民们就用土索面换粮食,5公斤土索面可以换14公斤稻谷。”前陈村村干部陈波浪向记者讲起他小时候的故事,“20世纪60年代,全村家家户户制作土索面。体力好的村民会到武义、东阳、磐安、缙云、金华等周边县市,用土索面换粮食。不管是大镇小村,山坑角落,都留下了前陈人的足迹。”
这门传承多年的手艺,虽然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赚钱,但随着大家生活水平的提高,土索面因加工工艺复杂、劳动强度大,加之机械化生产的冲击,产量和效益受限,目前仅有10来户村民还在坚守。
为解决这一现状,前陈村村两委一边为制作土索面的村民提供帮助,一边规划产业未来发展。陈波浪介绍,目前村里计划将土索面品牌化,筹备建设传承基地,让年轻人参与学习,利用土索面制作学习时间短、投资小、见效快的特点,帮助村民创业,同时打造研学基地,让小朋友可以了解和体验这门传统工艺。
晾晒土索面
融媒记者 曹润鑫 程卓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