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27届“华溪春潮”晚会总监制、策划陈小萍
愿“春潮精神”继续激励媒体人不断前行
17-27届“华溪春潮”晚会总监制、策划陈小萍
愿“春潮精神”继续激励媒体人不断前行
日前,记者来到陈小萍家中,一开门,她就热情地招呼大伙坐下,仿佛“娘家人”来了那般。作为在原永康广播电视台工作了30多年的新闻工作者,看见拿着采访设备的后辈,她感到分外亲切。陈小萍共担任11届“华溪春潮”春节联欢晚会总监制、策划,提起“华溪春潮”,她总有说不完的话。
“以前,每到这段时间,无论是在外的永康游子,还是身边的朋友,大家都非常关心‘华溪春潮’的情况。”陈小萍说,多年来,“华溪春潮”陪伴着无数永康人成长,也承载着永康人太多的期盼和情感。
在她看来,“华溪春潮”之所以能成为永康人心中的“精神年夜饭”,归根到底在于其扎根人民群众、服务社会发展的基本特点,这一点从晚会的节目创作上就能看出。
“我们的节目从新闻工作者平时采访的社会温暖事件中来,同时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希望通过文艺作品传达主流价值观,起到凝聚人心、鼓舞人心的积极作用。”说起一直以来的节目组成,陈小萍说,很多群众认为“华溪春潮”是一项年底的工作。实际上,这是一项贯穿全年的重要任务,所有团队成员都会在心中记挂着,把这项工作融入日常的工作中。
新闻工作者是时代的记录者。的确,基于新闻事业的缘故,每年“华溪春潮”的一些节目总能反映永康不同阶段的发展成就,彰显永康人民的精神面貌。同时,作为本土的综合性舞台,“华溪春潮”在挖掘保护、传承发扬传统文化上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十八蝴蝶》《九狮图》等就是从这个舞台走出永康,走向世界。
“作为曾经在这个舞台上奋斗过的人,我非常理解举办春晚的不易。因此,每当看到这个舞台都会感到亲切如故、欢欣鼓舞。”陈小萍说,每到年终,各个单位的工作都非常繁忙,而要举办一台出彩的春晚,靠的是一群人齐心协力的奋斗,因此从这个角度看,“华溪春潮”又有了另一番宝贵意义。
“‘华溪春潮’是我们永康人自己的晚会,也是永康对外的一张‘金名片’。”在陈小萍看来,“华溪春潮”作为一台县级台的春节联欢晚会,之所以能长盛不衰、常办常新,离不开各级领导的关心重视,更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群众的关心厚爱,当然,也离不开长久以来永康媒体人的执着与坚持。
谈话间,陈小萍告诉记者,在自己的工作生涯,团队就曾有过好几次想要“停办”的念头。
“我记得有一回带领《十八蝴蝶》去新西兰和法国演出,那时正是春节前,筹办春晚面临冲突,我们本来想停一停的,但思前想后,也不想辜负广大群众的期待……”回忆起当年的情形,陈小萍的眉头微皱,露出一丝纠结,“其实一直连着办真的很累,每年都要筹备、策划、排练……真的是绞尽脑汁,但是想停都停不下来。”
事实上,“想停都停不下来”是一代代媒体人面对群众期待时的心声,更是媒体人坚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作为举办届数仅次于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地方性春晚,40年来,“华溪春潮”承载着太多感人的故事。
“上世纪80年代末,我们租用影院办晚会。每次晚会结束后,我们需要当晚把所有的灯光、音响、布景等舞美设备卸下来搬回台里,常常加班到凌晨,第二天大伙依然能准时上班,而且毫无怨言。”回忆起早年间举办“华溪春潮”的故事,陈小萍补充道,“那时,工作人员的家属也常常参与其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在陈小萍看来,举办“华溪春潮”的意义并不止于呈现一台联欢晚会,更在于在筹备各个环节过程中凝聚的合力,在无数个灯火通明的夜里大家认真工作激发的“春潮精神”。
“正是这样一种精神,让我们一代代媒体人在一届届‘华溪春潮’中不断奉献自我,不断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采访的最后,陈小萍寄语当下的永康融媒人,“祝愿‘春潮精神’继续激励媒体人不断前行,助力永康文化宣传事业再攀高峰。”
融媒记者 胡锦 吕旭光 李智耿 张锡
华溪月明 春潮如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