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时政·综合

乐育英才 情系“春潮”

高则山:培养众多学生登上舞台

  乐育英才 情系“春潮”

  高则山:培养众多学生登上舞台

  “1986年,在永康二中担任音乐老师时,我有幸受邀参与首届‘华溪春潮’的演出。那时的‘华溪春潮’节目内容虽然远不如现在这般丰富多彩,但每一个节目也凝聚了大家的心血和汗水。每当回忆起那段充满激情与奋斗的时光,我的心中总是涌起无限的感慨与怀念。”今年75岁的退休音乐老师高则山曾参与多届“华溪春潮”,并培养了众多学生登上“华溪春潮”。对他而言,参与“华溪春潮”的经历,是他人生历程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参与首届“华溪春潮”

  收获难忘记忆

  回忆起首届“华溪春潮”,高则山的脑海中依然清晰地浮现出当时的情景:“那时,‘华溪春潮’的表演团队主要由音乐舞蹈家协会会员组成,大家因为共同的热爱而聚在一起,心情特别愉快。对我们来说,‘华溪春潮’不仅仅是一场演出,更是一场年底的盛大聚会,大家可以尽情地展示自己的才艺,分享彼此的喜悦。”

  尽管当时的节目在形式上略显简朴,专业性也有待提高,但每一位参与者都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享受那份难得的欢乐时光。这种感觉就像是永康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春晚”,充满了温馨与自豪。“此前,永康从未举办过这样的大型晚会,一切都是从零开始,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但正是这种摸索的过程,让我们更加珍惜每一次演出机会,也见证了‘华溪春潮’一步步的成长与蜕变。”高则山说。

  在“华溪春潮”的舞台上,高则山多次担任器乐演奏。他擅长笛子和二胡,每一次演奏都全情投入,精湛的技艺赢得了观众们的阵阵掌声和喝彩。然而,随着“华溪春潮”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组委会逐渐意识到,单一的器乐节目已经无法完全满足观众日益多样化的观赏需求,他们提议高则山尝试声乐表演,希望他能在舞台上为观众带来更多惊喜与变化,为“华溪春潮”注入新的活力。

  自学声乐知识

  启发学生音乐灵感

  为了更好地掌握声乐知识,高则山购买了声乐教育家金铁霖、周小燕的教学录像带,并特意购置了一台录像机,以便在家里能够反复观看、学习和琢磨这些珍贵的教学资料。

  “每当中央电视台播放优秀的声乐节目时,我都会第一时间录制下来,经过自己的学习和琢磨,再把这些节目内容教给学生,让他们能从中受益。”高则山说。

  在那个年代,高中音乐教材的内容远不如现在这般丰富多彩,学生们接触外界的机会也相对有限,甚至连电视机都是一件稀罕物。“我常常把这些珍贵的录像带拿到课堂上播放,引导学生们去欣赏、去感受,启发他们的音乐灵感和艺术细胞。”高则山说,用录像机教学的方式拓宽了学生们的音乐视野。在他的悉心教导下,学生们的音乐素养得到了显著提升,对各种艺术种类也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在高则山的积极鼓励下,不少学生登上了“华溪春潮”。从第五届“华溪春潮”开始,高则山的学生们逐渐成为舞台上的主角,他们尽情展示自己的才华与特长,用汗水和努力诠释青春风采。

  越来越多的学生

  登上“华溪春潮”舞台

  “每年我都会准时观看‘华溪春潮’的演出,每当看到台上有那么多我教过的学生,我的心里充满了难以言表的喜悦和欣慰。比如春天、王卡卡,都是我引以为傲的学生,他们的表现让我无比骄傲。”

  “‘华溪春潮’能够坚持不懈地走过40年的光辉历程,真的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能够坚持这么多年并且越办越好,真的令人钦佩。”高则山不仅对学生们的表现感到骄傲,对“华溪春潮”的未来发展也充满了期待和祝福。

  “我希望‘华溪春潮’越办越好,继续为永康人民带来欢乐和惊喜。我也会一直关注它的发展,为它加油助威。”高则山说,“华溪春潮”已经成为一个文化符号,一个能够凝聚人心、传递正能量的平台,每一年的演出都是一次新的尝试、一次新的突破,它不仅展示了永康人民的才艺和热情,更是文化自信的体现。

  融媒记者 王佳涵 施俊涛

  回忆过往,高则山弹奏起钢琴

  我和春潮40年


浙B2-20100419-2
永康日报 时政·综合 00003 高则山:培养众多学生登上舞台 2025-01-10 永康日报2025-01-1000007;永康日报2025-01-1000008;23173439;永康日报2025-01-1000009;永康日报2025-01-1000010 2 2025年01月10日 星期五
浙B2-20100419-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200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