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家钟情“华溪春潮”舞台
两代人接力参演精彩不停歇
![]() |
全家钟情“华溪春潮”舞台
两代人接力参演精彩不停歇
“无限心事眉间写,带回走动旧怀表,让它代我诉说思乡话……”日前,冬日暖阳温柔地洒在西城街道社区学校虹霓老年学堂的门前,一段段唱词从里边传来,委婉悠长、优美动听,吸引着过路人驻足。75周岁的是炳森正在教室里有板有眼地教授越剧,举手投足间颇见功力,一招一式将角色形象呈现得活灵活现。
唱腔穿过历史的长廊,40年前,是炳森的身影同样大放光彩,只不过不是在方寸讲台之间,而是在聚光灯闪耀、座无虚席的“华溪春潮”春节联欢晚会的舞台上。
多才多艺
百姓喜欢的“民”星
二胡、扬琴、中阮、大提琴……在是炳森不大的办公室里,几把摆放着的乐器很是显眼。这位精通中西乐器的“文艺骨干”,无论来一首什么风格的配曲,他都能用乐器即兴演奏。正是因为这种专业丰富的文艺素养,与十几年的越剧团从业经验,是炳森当年被“华溪春潮”导演组一眼看中,成为“华溪春潮”舞台上的常驻演员,一演就是28届。
时过40年,作为1986年第1届“华溪春潮”春节联欢晚会的亲历者,是炳森仍然记忆犹新:“第1届‘华溪春潮’是在当时的文化馆二楼会议厅举办的,我作为节目主持人登台。那是永康第一次办这种类型的大型晚会,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没思路没经验。当时的原则就是群策群力,劲往一处使,我负责这块你负责那块,最后就这么把第1届‘华溪春潮’办起来了。后来,‘华溪春潮’改成在影剧院里办,反响特别好,老百姓十分喜欢,因为‘华溪春潮’选用的大多是本地草根演员,很接地气。再到后来,‘华溪春潮’就放在现在的广电大剧院办了,舞台更大、硬件更好、观众更多、规格更高。”
“一开始,哪个节目需要我,我就去参加。后来,我才专注于小品、相声等语言类节目。有一件事让我印象特别深刻,当时有个节目临演出了,一位跳新疆舞的演员却把脚崴了上不了台。导演组急得不行,最后实在没办法了就叫我临时顶上。我说,这是正式演出,不是彩排。导演组说没关系,你有的是技艺和胆子。我心想,上就上,哪里需要我,我就往哪里上。于是,我用最快的时间跟这个节目磨合,最后演出很顺利。当时,大家为了把‘华溪春潮’办好真是豁出去了。”回忆起曾经参演“华溪春潮”的场景,是炳森感慨万千。
“往小了说,当时参演‘华溪春潮’是对我个人兴趣的发挥,给我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往大了说,‘华溪春潮’是永康文化生活的‘重头戏’,是每年送给老百姓的一份大礼,能参与其中是一种荣幸。”是炳森告诉记者。
青蓝相继
儿子接过接力棒
是炳森在“华溪春潮”舞台上崭露头角,他的妻子钟丽君也与“华溪春潮”结下了不解之缘。与是炳森不同的是,钟丽君主要从事编排、服装、道具等幕后工作,共参与34届“华溪春潮”。
让夫妻俩颇感欣慰的是,在他们退休后,大儿子是一延续了两人的“春潮事业”。
“第1届‘华溪春潮’举办时,我才10岁。作为观众坐在台下,耳濡目染下,当时就心想我将来也要成为其中一员。结果这个心愿成真了,17岁的时候,我作为群舞演员参加‘华溪春潮’一个现代舞节目的演出。后来,我慢慢从群舞演员成长为领舞演员,再变成主唱演员。最难忘的就是当时我不仅仅要唱,还要编排节目,把一群年轻人聚在一起,努力把最好的效果呈现出来。”是一乐呵呵地告诉记者,“后来我还成了一名小品演员。”
在是一看来,“华溪春潮”与他们一家情缘深厚,既是父母辈挥洒青春的舞台,也伴随着他长大成人,同时也是他文艺创作路上一盏指引方向的明灯。
“虽然我们夫妻俩年纪大了,退出了‘华溪春潮’舞台,但是我们每年都很关注,有时候也会帮忙出出主意。现在‘华溪春潮’越办越好,我真心感到喜悦,如果有什么我们能派得上用场的地方,我们会随叫随到、义不容辞。”是炳森说。
融媒记者 张曼欣 许诺
是炳森正在教授越剧
我和春潮4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