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艺术绽放“华溪春潮”舞台
《滚叉舞》舞动乡村新活力
![]() |
传统艺术绽放“华溪春潮”舞台
《滚叉舞》舞动乡村新活力
“华溪春潮”春节联欢晚会坚持百姓演,演百姓,一直致力于对地方民俗文化的挖掘。2016年,经晚会策划导演组精心编排,象珠镇荷沅村30多名“女汉子”登上“华溪春潮”的舞台,表演由传统民俗“打罗汉”改编的非遗节目《滚叉舞》。该节目在“华溪春潮”晚会亮相后一炮走红,促进了当地和周边农村文化的繁荣。
村民刻苦训练《滚叉舞》登上“华溪春潮”舞台
2024年12月20日,荷沅村妇女主席朱如锦在微信群里发出了排练《滚叉舞》的通知。第二天18时,随着夜幕的降临,荷沅村广场逐渐热闹了起来。村民们纷纷聚集在广场上,期待着《滚叉舞》的上演。很快,表演队队员们聚集完毕,排练正式开始。只见10面6米长的特制罗汉旗在队员们的舞动下猎猎飘扬,气势恢宏。队员们手中的罗汉叉更是翻滚变幻,一招一式刚劲有力,赢得了围观村民的阵阵喝彩。
说起参演第31届“华溪春潮”春节联欢晚会时的场景,队员们记忆犹新。队员王红英告诉记者,当时大家就在村广场上排练,天气寒冷,有几天还下着雪。“排练过程虽然辛苦,但大家都能够团结一心,共同克服困难。无论是下雨还是下雪,大家都准时到达排练现场。”大家团结协作的精神让王红英深感自豪。
队员陈红梅、卫海燕分别来自湖南和湖北,是荷沅村的外来媳妇。参加“华溪春潮”晚会后,她们认识了更多朋友,对永康的归属感也更强了。卫海燕说,刚嫁到永康时,她对村里的情况不熟悉,参加“华溪春潮”晚会后,排练表演让她结识了很多姐妹。“现在,我的永康话讲得很流利了,沟通没有障碍,平时跟村里的姐妹们跳跳广场舞,日子过得很开心。”卫海燕说。
持续提升改进《滚叉舞》传统艺术焕发新生机
2015年,朱如锦作为荷沅村村干部接手了村里的文化工作。“当时,村里没有什么文化活动,男人都出去干活了,村里组织的‘打罗汉’只能让妇女来。”面对这种情况,朱如锦试着将村里传统的“打罗汉”改编成适合妇女表演的《滚叉舞》。起初,这个节目并没有成熟。经过“华溪春潮”导演组的进一步修改、挖掘和提升,《滚叉舞》最终在第31届“华溪春潮”春节联欢晚会亮相。
由于《滚叉舞》舞蹈动作中包含抛叉、击叉等动作,所以要求参演的村民动作十分娴熟,确保万无一失。朱如锦回忆说,排练过程中,很多队员都不小心磕到手、碰到头,身体出现了淤青,但大家都没有放弃,只为了登上“华溪春潮”晚会的舞台。“过去这么多年了,上台的感觉我还记忆犹新,觉得自己在台上闪闪发光。”朱如锦打开微信朋友圈,看着当年的舞台照片感慨道。
亮相“华溪春潮”的舞台后,《滚叉舞》开始进入更多人的视野。表演团队频频收到我市以及周边地区的演出邀约,最多时,一年要外出表演近30场,这也让村民们有了额外的收入。“演出之外,我们还请来民俗老师,继续改进、提升《滚叉舞》。”朱如锦说。
如今,朱如锦仍为不断丰富村民文化生活积极开动脑筋,并招募村里的年轻女性加入表演队,延续这一传统非遗节目的生命力。她希望通过村民们的共同努力,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滚叉舞》,让这一传统艺术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融媒记者 楼洁 吕笑佩
队员们在表演《滚叉舞》
我和春潮4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