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时政·综合

从“华溪春潮”走向全国舞台

堰头小学:民族之花绚丽绽放

  从“华溪春潮”走向全国舞台

  堰头小学:民族之花绚丽绽放

  华溪之水,悠悠流淌,细语着岁月的故事,承载着文化的厚重。40年来,“华溪春潮”春节联欢晚会一直以“百姓演、演百姓、百姓看”为宗旨,坚持开门办春晚,让百万新老永康人民欢聚一堂,成为多民族文化交流碰撞、各放异彩的大舞台。其中,堰头小学的学子们便是晚会的“常客”,已经六次登上“华溪春潮”的舞台。

  支持孩子上永康的春晚

  家长们退了回家的车票

  作为一所多民族融合的学校,堰头小学98.7%的学生来自全国20个省份,汇聚了侗族、土家族、布依、苗族等24个少数民族。

  “我们把这些孩子称为‘民族花朵’,他们跟随父母来到永康学习、生活,是‘华溪春潮’的舞台给了他们展示自我、融入集体的机会,让他们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和集体的力量。”在堰头小学民族融合展示厅内,该校党委书记、校长梅蕾翻阅着历届“春潮”的画册,带记者重温一个个激情燃烧的岁月。

  2013年,堰头小学的学子们首次登上“华溪春潮”的舞台,表演的节目是《爱我永康 我爱永康》。孩子们身穿各少数民族服装,用欢快的旋律和动人的舞姿,表达着对第二故乡——永康的深深热爱。那一刻,他们不仅是舞台上的主角,更是多民族文化交融的生动写照。

  “当时有120余位学生来到‘华溪春潮’舞台,是历届人数最多的一次。”堰头小学少先队大队辅导员吕珍珍清楚记得,当年,把学生要参加“华溪春潮”的消息通知家长时,他们早已买好春节回老家的火车票。

  “然而令人感动的是,家长们都齐刷刷地把票退了,选择留在永康过年,支持孩子们上永康的春晚。甚至还有不少家长穿着民族服饰走上了舞台,与孩子们一同载歌载舞。”吕珍珍回忆道,“当天表演结束后,全场掌声雷动,反响热烈,孩子们都特别开心,特别有成就感!”

  晚会后,学校特意把影像资料刻录成光盘,让他们带回老家与家人分享这份喜悦。有的家长邀请整个村子的人,在村文化礼堂一起观看“华溪春潮”,共度新春佳节。这份珍贵的记忆,不仅成了孩子们心中永恒的回忆,更被他们写进了日记里,成为一段难忘的成长经历。

  在“华溪春潮”中得到锻炼

  孩子们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对于堰头小学的孩子们来说,能上永康地方春晚是一次十分宝贵的机会。虽然排练条件艰苦,但孩子们却毫无怨言,他们用心感受每一个音符、每一个动作,只为了在全市人民面前展示最好的新永康人形象。在这个过程中,许多原本沉默寡言的孩子变得开朗活泼起来,真正融入了集体,融入了永康这片热土。

  六(2)班的何航墨来自苗族,两年前他跟随父母转学来到永康。原本有些胆怯的他,在去年被选中参加第39届“华溪春潮”晚会演出后,变得越发自信。这次演出不仅为他的小学生涯增添了一抹亮色,更让他在学习和生活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因为有了表现的机会,孩子们更加努力学习了,他们在各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堰头小学副书记朱孜筠欣慰地说。

  从“华溪春潮”的舞台出发,堰头小学的孩子们走向了更加广阔的天地。学校选送的节目不仅在金华市艺术节合唱大赛中夺得一等奖、在浙江省首届少数民族舞蹈大赛中摘得优秀作品奖,甚至还在全国CCTV少年儿童歌唱大赛中荣获金奖……这些荣誉,既是对“华溪春潮”舞台的赞赏,也是孩子们辛勤付出的最好回报,更是对我市多民族融合发展最好的诠释。

  融媒记者 颜元滔 吕旭斌

  堰头小学学子参加”“华溪春潮”(资料图片)

  我和春潮40年


浙B2-20100419-2
永康日报 时政·综合 00003 堰头小学:民族之花绚丽绽放 2024-12-31 永康日报2024-12-3100007;永康日报2024-12-3100008;永康日报2024-12-3100009;永康日报2024-12-3100011;永康日报2024-12-3100012 2 2024年12月31日 星期二
浙B2-201004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