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日报 数字报纸


00006版:丽州清风

文章导航

传承好家风 潘氏多佳话

  传承好家风 潘氏多佳话

  □徐洪波

  第三十一篇

  据《峵川潘氏宗谱》记载,潘氏一族的祖先,出自姬姓。西周初年,周文王姬昌第十五子姬高被封地今陕西省长安和荥阳一带,建立毕国。毕公高封其子季孙于潘地(今陕西省北部),附庸于毕国。潘国人用封地名作为姓氏,从此改姓为潘,在周朝统治时期,世代居于荥阳。春秋时,周王室王权衰弱致使诸国争雄,鲁宣公十二年(前597年),楚灭潘。亡国后,潘氏族人散落各地抽枝散叶,永康峵川潘氏郡望荥阳。

  宋绍圣年间(1094年—1097年),始祖潘建民自金华龙占口一带迁居至永康之西乡,其子潘超字彦荣,于宋绍圣四年(1097年)迁居至峵川(今西城街道横桥村)繁衍生息,尔后析居黄阁、潘宅、上方、溪后、戴村、尚仁、芷塘头、金村等地。潘氏一族先贤以儒学起家,有开邑名宗之号,永康潘氏大都源自峵川。

  永康潘氏一族,不乏杰出人才,这跟潘氏崇尚儒学,制订家规“以忠孝节义为纪纲,以耕读勤俭为本务”密不可分。据《峵川潘氏宗谱》家规家训中记载,潘氏子孙“凡有志者,必须延明师教诲”,为官者“既受国恩,当尽臣职”,为人必须“心口相符,言行如一”。早在宋代,先祖潘皋为人做官清正廉洁,受当朝皇上旌表,宋徽宗书“清潘”两字赐之,故曰“清介世家”。潘氏一族由此声名远播,有如一面旗帜引领众多潘氏子孙勤奋读书,诚信做人,勤廉为官。

  尚仁村,潘氏聚居地,属花街镇,约于明正统三年(1438年)自潘宅徙居于此。尚仁村名,顾名思义,崇尚仁义。有如此儒学风范的村名在永康并不多见。这与峵川潘氏先贤,以儒学起家一脉相承。著名历史人物有清代潘国诏。

  潘国诏(1770年—1840年),字载驺,号留云,清嘉庆五年(1800年)拔贡,历任直隶任邱、获鹿、庆云、宜化、南皮、交河等县知县,沧州知州兼天津通判。

  潘国诏是不可多得的才子。早年为诸生时,就为仪征、阮元所赏识,认为他是超拔群萃的人才,与东阳卢炳涛、徐大酉,浦江张汝房,并称为“四先生”。他在《题金陵方晓六秀才松化石图》中描述了松及松花石的品格,在松化石收藏者中已无人不晓:“松之贞也可栋梁,石之坚也宜柱碣。胡为寂寞深山中,肖以妙墨谁省识?赤松黄石两茫茫,还君此图三叹息。”古韵幽幽,跃然纸上。他的《题崔白健翮鏖风图》:“崔君磅礴真画者,解衣一扫仗毚毫。画风得势先画木,刁寥万窃争恕号。一鸟摩云整逸翨,愁胡侧目唬猩猱。收缩远势归尺咫,匹练好有苍天高。”同样充分印证了他高超的艺术境界和对画作的理论功底。

  潘国诏忠于职守,堪称楷模。嘉庆十四年(1809年),庆云县知县任上,他与邑绅崔旭重修《庆云县志》,距离上次修志间隔129年时间,是庆云县有县志以来修志间隔时间最长的一次。纂修志书虽然是地方官的职责,但地方官也可以有千百种理由延缓不做。潘国诏勤勉履职,筹措经费,并历尽艰辛,亲力亲为,以更加完备的体例使庆云县的历史得以续写。道光十五年(1835年),潘国诏归养二年后,与应曙霞共同修纂了《永康县志》,为永康留史存底作出了贡献。潘国诏著有《三一斋诗文》若干卷,可惜这些诗文集被幼子潘燮尧前往广东为官时带走,至今下落不明。

  潘国诏知人善任,体恤百姓。他喜欢知书达礼人士,如有德才兼备的,就破格提拔录用。道光中叶镇江知府崔光笏、金衢严道董公等,在他的亲手栽培下,都有建树,名重一时。当时名士、青田端木国湖路过直隶交河时,耳闻目睹潘县令的治绩,赋诗赞道:“瀛海东头麦穗黄,九河交道郁相望。城壕放马随青草,社树啼鸦近夕阳。美政长官闻饮水,丰年民裕见登场。愁看此地连畿辅,多缓征徭惠一乡。”原来当年潘国诏为使交河有个好的收成,他专门从老家永康请了20个做踏水车的木匠,大大减免了干旱缺水带来的损失。

  潘国诏为官勤廉,政声丕著。直隶任内,因地近京畿,士官要员来往如织,凡要供应轿、马杂务,虽王公大人,一律循例办事,决不献媚取宠。家中仆役外出,有苛索民间财物者,便以鞭笞示儆。就是署内胥吏门丁、皂役,如有贪赃枉法行为,虽数目几微,亦责革不贷。在庆云任上,他办事公道,断案分明,被当地百姓称为“潘青天”。因国诏为官清正,深得百姓拥戴,多次得到朝廷嘉奖。道光十二年(1832年),潘国诏在知沧州任上告老还乡,诸名士以吟咏纪情的240余首诗,分装锦箧四函,临别时送给他。潘国诏却而不受,再送再推却,直到诸名士执意相送20多里路,不得已只好接受。潘国诏含泪握别说:“予诸君无好处,即以为可人,亦为分内事,但愿诸君于予去后,守典奉法,为国朝良士,足矣。”到家时,除书籍、笔砚和简单行李外,别无他物。

  潘国诏一生以“表里如一,上下如一,终始如一”自勉。这与潘氏家训“训信”是完全一致的,可以说他是传承潘氏家规家训的典范,也是他留给我们后人最基础的、最真理性的养分,并且有理由成为其人生中最有魅力的部分。潘国诏百年后,永康百姓为纪念这位勤政为民、清正廉洁的好官,在永康县城牟店三岭头建庙奉祀,后移至尚仁村的火炉山,即如今的柏山殿。

  潘宅村,原名叫上方村,地处花街镇,与倪宅村相邻,离城10里许,有400多户人家,人口近千,村人多为潘姓。其祖为潘氏第九世潘庶,于元至正年间(1341年—1367年)从峵川卜居于此。著名历史人物有清代潘树棠。

  潘氏一族崇尚“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古训,家规中特别倡导“教读崇儒”,由此潘氏一族出了清代著名学者,时人皆知的“八婺书橱”潘树棠(1808年—1896年),也就不足为奇了。

  潘树棠,字憩南,号西庐,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拔贡,同治年间(1862年—1874年)由拔贡举孝廉方正,候选教谕,光绪十四年(1888年)钦加内阁中书七品衔,敕授方林郎。潘树棠博闻强记,识广见多,曾在永康城内崇功书院掌教,诲人不倦,桃李满天下,其学问博瞻,于书无所不观,是同治、光绪年间金华深孚众望的饱学宿儒,永康清末进士举人几乎都是他的受业门生。罗方俊(字泰瞻,号萝村)督学浙江,览其文,听其议,欣赏不已,推为“浙东第一”。光绪十七年(1891年),其受聘《永康县志》总纂。此外,他还曾担负过缙云、开化县志和《史郡志》编纂工作。

  潘树棠教学之余,笔耕不辍,著述甚丰。其作品有《象蕴杂俎》《古易注》《春秋日数考》《中庸引悟》《尔雅参》《声律录要》《中州金石考详》《杜律正蒙》《山瓢诗草》《养真方平录》等。可惜由于种种原因,除了《山瓢诗草》曾于光绪十八年(1892年)刊行过一次之外,其他的作品一直没能广泛传播,甚至有些作品还未与外人见过面,即便是《山瓢诗草》也因时代变迁而流传不远。好在近年来有识之士多有挖掘,收集整理其遗作,以传之后世。如《潘树棠文集》就收集整理了散见于各地宗谱文献的包括《志铭》《记》《序》《启》《传》等在内的应命而作文字数百篇,可见潘树棠在当时的影响不可小觑。

  潘树棠记忆力过人,所读之书过目不忘。他经常到一家书店看书,却很少购买,时间久了,店老板心生不悦,就数落了他。谁知他说,这些书的内容我都知道了,没有必要买回家去。店老板一听更生气,随手拿起一本他刚看过的书,问他这本书的内容,他微微一笑,侃侃而谈,竟与书中所述丝毫不差。店老板自此对他高看一眼,再也不为难于他了。潘树棠有天赋又非常勤奋,为他成为一代宿儒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潘树棠一生读书无数,门生无数,著述无数,助人无数,故事也无数。潘树棠能成为八婺大地上的晚清名儒,是潘宅村的骄傲,更是潘氏族人的骄傲。

  有研究者认为,在中国农耕社会,普通人至少需要三到五代人的努力,才能扭转家庭的命运。换言之,一个家族要长盛不衰,这就需要有良好的家风,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传承。横桥、潘宅和尚仁等潘氏聚居地皆民风淳厚,重教崇儒,后人品学兼优者众,为官者多勤勉清廉,务农经商者多诚信本分,不得不说是有祖先荫庇,有好家风使然。

  原典

  一、家规

  1.祖宗家法,以忠孝节义为纪纲,以耕读勤俭为本务。传至后世,虽盛衰不常,贤愚不等,其风声气习,雅韵长存。即此几希,所以别小民;而称望族,幸其守之。

  2.家长为一族之模范,须通族公举,惟以年高有德,众所信服者任之。遇有不公不法等事,必宜秉公剖析,俾官断无异于乡评。庶政可平讼可息,方知家长之责非轻也。

  3.族中子弟,当各勤生理,士者攻其学,农者力其耕,工者专其艺,商者蓄其货。毋学赌博,以废事业;毋耽酒色,以乱德性;毋摇唇鼓舌,以生是非;毋游手好闲,以荒岁月;毋狥利,以害义;毋玩法,以犯刑。凡此数端,各宜警省。

  4.宗族名分尊卑,各有定体。如交接语言,坐立进退,必须笃敬慎密,切勿恃血气,倚财力,讻酒撒泼,目无尊长,横肆犯上,败坏礼法。凡我族人,当恪遵祖训,毋坏俗以乖伦理。

  5.勤耕务本。必须早起早眠,不惮寒暑,及时种植。若好安逸,东作失时,西成失望,则凶荒无备,粮税无输,俯仰无资,追悔何及。

  6.教读崇儒。凡有志者,必须延明师教诲。为子弟者,宜朝斯夕斯,不可自弃自暴。虽功名有数,而士居四民之首,倘能奋发,必然风俗振起。

  二、家训

  1.训孝。人子孝道,口难言,笔难书,于心自尽而已。倘子孙有忤逆为父母所举者,家长会众严加戒责。如不改悔,情无可原者,送县治之,仍削其谱。中或有父母偏私,惑于继母,其子原无大过者,酌之。为子者,不可藉继母为口实。如媳妇不孝,公姑鸣家长,责其夫令自离异。如改过,仍归夫家。

  2.训悌。为子弟者,见尊长坐,必起行,必以序应,必以名受训戒,不可高抗分理。

  3.训忠。既受国恩,当尽臣职。故忠不独元臣宰辅,即百僚庶司皆当尽之。以至闾里之民,亦无不可自尽。

  4.训信。内而宗族,外而亲戚朋友,一事一时,必须始终合辙,心口相符,言行如一。

  (摘自《峵川潘氏宗谱》)

  潘宅潘氏宗祠“荥阳世弟”牌匾

  潘国诏故居“仁里龙光”


浙B2-20100419-2
永康日报 丽州清风 00006 传承好家风 潘氏多佳话 2024-12-30 永康日报2024-12-3000006;永康日报2024-12-3000007;永康日报2024-12-3000008;永康日报2024-12-3000009;永康日报2024-12-3000010;永康日报2024-12-3000011;永康日报2024-12-3000012 2 2024年12月30日 星期一
浙B2-201004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