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时政·深度

“一张课表”看“中国支书第一班”30年常办常新

培育3000多名村社干部 涌现143名典型榜样 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村全覆盖

  培育3000多名村社干部 涌现143名典型榜样 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村全覆盖

  “一张课表”看“中国支书第一班”30年常办常新

  1994年“中国支书第一班”课表

  “马上考试了,还真有点紧张!”12月29日,前仓镇大陈村党支部书记陈建伟边说边向教室走去。

  当日,浙江开放大学永康学院新一届村支书班迎来了第一学期期末考。这是我市开办村支书班的第30个整年。

  1994年,我市开全国风气之先,与浙江师范大学联办经济管理大专班,选送50名村支书集体上大学,被各大央媒誉为“中国支书第一班”。一石激起千层浪。此后,金华市乃至全省、全国农村党员、干部学历培训工作随之蓬勃开展。

  回首30年,我市村社干部培训主题紧跟时代,办学方式持续创新,参训学员不断拓展。从“培养跨世纪基层干部”到如今“打造新时代基层带头人队伍”,“中国支书第一班”的常办常新,从一张张课程表上可见一斑。

  首开先河

  一张泛黄的手抄课表,将胡冬生的思绪拉回到30年前。

  那年,时任市委组织部副部长的胡冬生带队去四路镇开展换届选举工作。“换届工作做了20多天,发现问题了。村民们做绣品、办市场,四路的经济面貌已经大变样,而村干部还在原地踏步。”当时我市718名村支书中,313人为初高中学历,一半以上是小学文化,胡冬生坦言,“大多数村支书都务农,年龄老化,思想僵化,面对新形势新问题,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

  为解决农村支部班子现状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趋势不适应的问题,我市提出建设一支观念新、能力强、善管理、懂经营的“企业家型农村党支部书记队伍”,带领农村经济发展。

  1994年10月,50名村支书赴浙师大集体上大学,连任至今的龙山镇吕南宅三村党支部书记吕其新便是其中之一。“课程很扎实,大家也很珍惜上大学的机会。”时隔30年,在浙师大上学的场景,吕其新仍历历在目,“我们约好,上课的时候大哥大不准开机,不准抽烟,心思都要花在学习上。”

  为期一年,“支书大学生”系统学习了《政治经济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等十门“硬核”课程,顺利毕业。

  自我鉴定表上,学员们写下的“要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实践中”“为村社奔小康而奋斗”等豪言壮语,也在毕业后一一实现——

  吕其新将“要致富,先修路”的理念带回龙山镇吕南宅三村,把村里原先0.8米的黄泥小路拓宽成5米,改变了村庄发展的轨迹。

  石柱镇姚塘村党支部书记姚湘江从市场营销和经济学等课程中得到启发,回村成立农村种植合作社,带动村民收入翻了一番。

  古山镇金江龙村党支部书记应汉江学成后,打造了全国最大的衡器市场,客户纷至沓来,仅有580个人口的金江龙村托起了“市场村”的美名。

  ……

  自“中国支书第一班”起,我市共选送了7批共366人到浙师大学习,培育出了一大批具有较高政治文化素质和科学管理水平的跨世纪农村党员、干部。

  迭代升级

  “时髦”课表紧扣主题

  以“中国支书第一班”为发端,我市将提升村社干部学历、能力作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的基础性、战略性工程来抓。除浙师大外,我市还与浙江大学、浙江农林大学、苏州干部学院等高校联办“头雁”培训班,累计选送17批次、2500余名村干部进修培训。

  对比不同时期的课程表,我们可以看到村支书培训的内容并非一成不变,而是追赶着时代的浪潮,不断迭代升级。

  1996年,我市举办首届中国五金博览会,市场外向度不断拓展,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浪潮经济席卷而来,《国际贸易》《法学概论》等课程应运而生。

  2000年,在电脑逐渐演变成为生产工具的趋势下,增设《计算机应用》等课程化解村干部不会用电脑的尴尬,极大提升办公效率。

  21世纪初,浙江新农村建设进入全面发展阶段。《八八战略》《千万工程》《美丽乡村建设》等课程迅速进入视野,村支书们开始重视起了农村的综合治理和可持续发展。

  “我在2008年担任村支书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整治村容村貌。”古山镇前黄村依靠小冶炼成为我市第一批亿元村,传统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带来的环境问题让该村党支部书记、“头雁”班学员李定是感到头疼,“当时村里垃圾遍地。村民看到我去捡,说我作秀。但如果大家都去‘秀一秀’,村里的环境不就变好了吗?”李定是一“秀”就是好几年,以实际行动带动党员干部和村民参与到环境卫生整治工作中,使得村容村貌日新月异。2011年,前黄村获评我市美丽乡村“精品村”。

  党的十八大以来,村社干部培训聚焦农村改革持续深化,李定是也思考起了村庄的差异化发展。

  “习总书记多次强调,因地制宜选择富民产业很关键。前黄是历史悠久的革命老区,红色底蕴深厚,这是我们的优势。”为建设村革命博物馆,李定是将挡在博物馆选址正前方的家拆了。“四层小楼说拆就拆,90岁的老母亲骂我是败家子。但为了村集体,村干部必须要带头奉献。”

  拆掉一栋楼,聚起整条心。李定是趁热打铁,推进村农房改造工程,腾出6700多平方米土地,筹集资金1600万元,加快转型发展红色产业。

  如今,前黄村已蜕变成省特色精品村、省“一村万树”示范村、省3A级景区村,村里的红色研学基地入选了省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名单,每年接待学生、党员6万多名,红色资源正源源不断地转化为红色经济。

  量身定制

  “特色”课表灵活生动

  党的二十大以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号角催人奋进,面临更大机遇和挑战的村社干部不得不成为“多面手”。

  翻开2024级村干部班的课表可以看到,除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乡村振兴专题》等近20门必修课外,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每个班还“订单化”定制了特色课程。村社干部们可以在《农产品电子商务》课上当起“带货主播”,也可以在《特色野生花卉资源开发及利用》课上成为“植物博主”。

  “村社干部和全日制大学生不一样,他们的课程设置更灵活,教学模式也更生动。”浙江开放大学永康学院机关党支部书记黄浩清说,“现在越来越多的课程走出校园。实地走访、互动体验、研学交流等调研式教学,让村社干部在交融式、情景式的培训中真正做到学思贯通、学用结合。”

  如今,村社干部上大学可选择的专业也不再单一。如永康学院开设了党务工作和行政管理(乡村管理方向)、农村区域发展、园艺技术等五个专业,不少“支书大学生”毕业后再次返校“充电”,陈建伟就是其中之一。

  “园艺专业很符合大陈村发展文旅产业,打造未来乡村的实际需求,我专科、本科读的都是园艺。”陈建伟说,“村里一幢老房子改造成民宿,装修公司要收60多万元费用,我用学到的设计知识和园林技术给村民做方案,每幢房子能省下十几万元设计费。”

  “1+X”(学历+多个专业技能)的培养模式下,陈建伟成了“乡村设计师”。大陈村的民宿从原来的7家增长到48家,舜芋等“土特产”文章不断做强,催生餐饮、文创、农村电商、休闲农业等新业态,三产融合带动大陈村全面振兴。如今,大陈村年接待游客达40万人次,年经营收入近5000万元,村民年人均收入从原先的不到3000元,上升到48000元。

  聚是一团火,散作满天星。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乡村振兴道路上,一张张“课程表”,转化成了经得起人民和历史检验的“成绩表”。

  三十年春华秋实。3000余名村社干部将毕业论文写在了希望的田野上,31名省担当作为好支书,143名“两优一先”“兴村治社名师”等典型榜样先后涌现,推动我市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的村全覆盖,100万元以上的村达45%。

  继往开来,岁月变迁。今年秋季,浙江开放大学永康学院新学期开学时,我市又有73名村社干部走进了大学课堂。放眼丽州大地,“中国支书第一班”的动人故事还在续写……

  农村新貌

  融媒记者 田佳琪

  “硬核”课表干货满满


浙B2-20100419-2
永康日报 时政·深度 00003 “一张课表”看“中国支书第一班”30年常办常新 2024-12-30 永康日报2024-12-3000008;永康日报2024-12-3000012;永康日报2024-12-3000014;永康日报2024-12-3000015;永康日报2024-12-3000010;永康日报2024-12-3000009;永康日报2024-12-3000013;永康日报2024-12-3000016;永康日报2024-12-3000017;永康日报2024-12-3000018;永康日报2024-12-3000019;永康日报2024-12-3000020;永康日报2024-12-3000021;永康日报2024-12-3000022;永康日报2024-12-3000024;永康日报2024-12-3000023;永康日报2024-12-3000025;永康日报2024-12-3000026;永康日报2024-12-3000027;永康日报2024-12-3000007;永康日报2024-12-3000006;永康日报2024-12-3000011 2 2024年12月30日 星期一
浙B2-201004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