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舌尖上乡愁
象珠发糕寻觅传承人
![]() |
留住舌尖上乡愁
象珠发糕寻觅传承人
今天我出街
作为“金福林”的当家人,我始终专注于传统美食,用手工做法传承着地道的美食工艺,也让象珠发糕始终保持最初的味道。在这里,我想通过《永康日报》和大家聊聊象珠发糕那些事。
三代人的传承
我们家从外公外婆开始,就一直专注做发糕。然后,外公外婆把这门手艺传给我母亲,现在传到我手上。
我爸叫王金福,我妈叫徐福林,所以有了“金福林”这个店名。我接手这家店到现在,已有很多年了。
制作象珠发糕的材料其实很简单,就是大米粉、红糖和水。为了让口感更好,发酵物用的是上一批的老浆。
发糕的制作过程并不容易。每天凌晨2时许,我就要起床干活。蒸好的象珠发糕口感软糯带点韧性、甜而不腻,拿在手上是微微发黏的状态。接着,我就开始磨第二天要用的米浆。等所有工作做好,就到了早上六七时。
发糕是福高的谐音,寓意年年发、步步高,逢年过节的时候卖得最好。平常我们一天要做七八十屉,遇到清明、端午等节假日会达到数百屉。
传承陷入迷局
“发糕凉了千万不要蒸,用平底锅加一点点油,煎一下就好。”每次遇到顾客问怎么保存加热的时候,我总会不厌其烦地告诉他们。
为了将象珠发糕制作技艺发扬光大,我父母也收过学徒,但后来他们都转行了。因为做发糕要日夜颠倒,全手工的活又很累,所以大多数年轻人很难坚持。
这几年,食物的品种越来越丰富,传统地方美食不再是唯一选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愿从事手工技艺活,导致这些技艺逐渐消失,淡出人们的视野。我儿子也说,他不准备接手“金福林”。
对于象珠发糕的未来,我有点担心。但不管怎样,只要我还在做,就不会忘记象珠发糕的老味道,会坚持用传承百年的工艺,传递幸福的滋味。
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传统美食制作工艺被机器所替代。对于老百姓而言,传统的手工美食总有那么一种特殊的味道,承载着儿时的记忆和浓浓的乡愁,那种情怀和味道是任何机制食物代替不了的。如何传承延续永康传统手工美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现实问题。
市民记者 王莹 讲述
融媒记者 胡美樱子 整理
顾客在购买发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