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日报 数字报纸


00005版:文化·五峰

  (上接4版)

  当时的云南,形势危急,贼寇兵临城下加上遭遇天灾,国库空虚可谓是内外交困。王世德忧心如焚,但他从容不迫,带领军民在归化等地新筑11座城池,并修建了临安等地32座城池,造起炮台、哨楼60座,增建分水、永镇两座关隘。带头捐俸,发动军民募捐,增添了盔甲、火器。同时整顿军队,清理安置老弱病残者,提高军队战斗力。在行政治理方面清屯政,通钱法,疏浚海口,制定条例规章,短短时间内云南全境百废俱兴,军备充足,人人都充满斗志。乱贼得知后胆战心惊,互相传告:“王抚台这样部署,我们必定没有容身之地。”纷纷隐匿,不敢露面。正当王世德踌躇满志,准备主动出击剿灭盗匪时,贵州水西那些残匪死灰复燃,又掀起了叛乱。王世德又主动请缨,召集都司,密授机宜,予以进剿。因为操劳过度,心焦血枯,王世德病倒在云南任上,于崇祯十二年(1639年)正月初二与世长辞,享年63岁。

  王世德做了40多年的官,没有新造府邸,就是对老房子翻修,也是“第不改壁,室不改楹”,且自誉为“大雅堂”。有一年,王世德回家探望父母,有个城里的故交认为他当了大官,老家房子一定是前厅后堂,豪华得不得了,就向他借花园摆酒席。他听了笑了笑,指着院子里的一株桂花树,对来人说:“你看,我家最有名的花园,最漂亮的风景都在这里,你还借不?”那人听了还是不信,绕着大雅堂转了一圈,打心里敬佩,到处逢人就赞:“王世德啊,真是个清官!”

  王世德离开广东时,钱库里盈余财富有数万两,他分文未取,全部充入军费,带着两袖清风到云南履职去了。

  刚到云南,当地的少数民族土司,按照惯例都向新官赠送金钱宝物。王世德一律拒收,亲切地对土司们说:“我们是兄弟,本当秦越同舟,摒弃前嫌,同舟共济,互相扶持。”土司们甚为感动,到处传扬王世德是个不爱金钱的好官,对他的命令无不遵从。

  王世德是个文武双全的名宦。在学术上也颇有造诣,著作有《左氏兵法纂》1部,《酉阳文移》5卷。他以先贤陈亮为楷模,只要有闲暇,就认真阅读陈亮的文章,常对别人说:“读圣贤书而达时变,知缓急无如先生,使今日有其人,无疑是国家太平之福也。”并出资选刻了《龙川文集》以劝天下读书人。他特别重视家风培育,亲自制定家规,教育后人。他的夫人汪氏也制订《女子须知百字歌》,规范族中女人的行为规范。

  良好的家风,如同春风化雨,洗涤了心底的尘埃,滋润着嘉木瑶花。王氏族人、庐州府无为州知州王世钫(1597年—1636年),也曾视金钱如粪土,面对200两黄金寿礼,说 :“此谓山阴大钱乎?勿污我石门香囊也。”谈笑而拒收。也正由于家风的熏陶,这个家族英才辈出,近现代涌现了一批名人名家,分布于政界、军界、教育界、文艺界、科研领域等。

  家风对人类社会的贡献具有其他物质无可比拟的作用,家风纯良,子孙必定端正,社会必定河清海晏。今天,我们重视家风的建设的意义也就在此。

  原典

  一、三槐堂王氏家训

  为臣必忠,为子必孝,为兄必爱,为弟必敬,为妻必顺,毋徇私以伤和气,毋因私故以绝恩义,毋惹闲非以扰门庭,毋耽曲蘖以乱德性。有一于此,是悖祖宗教训,族共责之。

  二、象珠王氏祖训

  我之与尔,形气既分,尔之入庙,济济兢兢。尔事二人,如何弗敬,服劳奉养,下气怡声。兄弟既翕,妇言勿听。尔之守身,勤俭和平。尔之治生,工商读耕。尔勿负粮,以罹官刑。尔勿为非,以玷家声。屠牛博戏,败俗违仁。交唆游手,贼义伤恩。有一于此,勿过吾庭。听此训词,涤虑洗心。降福尔身,及尔子孙。眉寿康富,无或不承。

  三、2021年续谱新修象珠王氏家训

  先国家,后家庭。官尽忠,民尽孝。勤为本,德为先,和为贵。孝父母,友兄弟,爱儿女。婆媳和,夫妻亲,子孙孝,邻里帮。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人生八德,不可忘记。手持正义,肩挑道义。做事要勤,做人要忠。与人为善,与邻为友。重孝重道,互敬互爱。尊老爱贤,爱幼乐施。教育子孙,不嫌其早。善言以引,邪恶以禁。以身作则,以学正行。防微杜渐,勿作小恶。远离声色,不染恶习。子弟不肖,宜早惩戒。知过能改,浪子如金。工商耕读,并无高下。循法善事,均为生理。干本分活,行侠义事,做正直人。诚实守信,勤劳致富。夫妻相敬,婆媳相让,家庭和睦。以德交友,以诚服人,以义为重。宽大为怀,严以律己。踏实做人,宽以待人。低调做人,高调做事。善人种德,降祥于天。恶人种祸,贻殃于后。知足则乐,务贪必忧。家勤则兴,人勤则健。受不得穷,立不得品。受不得屈,做不得事。手足贵相勤,夫妻贵相从,长幼贵有序,邻里贵宽容。处事要公心,办事凭良心,做人讲爱心,对己要宽心,遇事树恒心,做事有耐心,万事要爱心,方能得人心。处事谦让和为贵,为人诚信善为本。

  (摘自《象珠王氏宗谱》)


浙B2-20100419-2
永康日报 文化·五峰 00005 2024-12-16 永康日报2024-12-1600012 2 2024年12月16日 星期一
浙B2-201004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