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峰山麓碑亭颂 胡公精神耀千史
![]() |
![]() |
![]() |
![]() |
狮峰山麓碑亭颂 胡公精神耀千史
□应晓红
著名作家郁达夫在《方岩纪静》中写道:“从前看中国画里的奇岩绝壁,皴法皱叠,苍劲雄伟到不可思议的地步。现在到了方岩,向各山略一举目,才知道南宗北派的画山点石,都还有未到之处……一年四季,方岩香火不绝,而尤以春秋为盛。朝山进香者,络绎于四方数百里的途上……”郁达夫先生感叹方岩美景的同时,人们络绎不绝到胡公庙祭拜更是让他感慨万分。而北宋词人秦观在《游龙井记》中,则以诗意的笔触,将龙井的旖旎风光缓缓铺陈。他细腻地描绘了龙井——这个旧名龙泓,地处西湖之西、浙江之北、凤篁岭之巅的秘境。龙井深藏于乱石丛中,却清泉涌动,犹如深山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散发着独特的魅力。永康和杭州,方岩和龙井两地景致自然秀美,饱含人文灵气,更是因为一位历史名人而紧紧相连。永康先贤、北宋名臣胡则,曾两次出任杭州知州,并在杭州生活,度过晚年,身后又安栖于狮峰山麓龙井源。出生于永康的胡则,杭州成了他的魂栖之地。
两知杭州杭城兴
胡则为官四十七年,三朝历政,曾两次出任杭州知州。宋天圣四年(1026年),64岁的胡则从福州调任杭州知州。刚一上任,他就把治理钱塘江水患摆上了重要位置,将一腔政治热情倾覆于山水之间。他带着幕僚工匠深入到钱塘江两岸,实地走访考察,获得了江堤海塘勘察的第一手资料。随后,胡则发布了主政杭州后的第一道知州令,动员官民共同出力修筑钱塘江海塘。这为推动治理环杭州水系和西湖水患打下坚实基础。《咸淳·临安志》记载:“神,姓胡名则,婺之永康人,守杭有惠政,在郡时独无潮患。”数十年后,北宋杭州知州苏东坡在胡则治水兴城的基础上继续努力,才有了其笔下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西湖美景。
宋明道二年(1033年),71岁的胡则再度赴任杭州知州。此前一年,江南遇到大旱,粮食无收,民生凋敝。胡则呈上奏章要求朝廷免除江南地区前朝遗留的身丁钱(人头税)。尽管皇帝觉得有道理,但还是舍不得这大笔的税收,然而,三朝老臣胡则的意见也不能不顾及,权衡之下,皇帝免除了胡则家乡婺州衢州一带的人头税。胡则二度治理杭州,袪邪匡正、兴学举才、重农促贸、扶茶惠民,留下了深厚的政绩与民望。公元1034年,胡则功成身退,以兵部侍郎之尊,悠然寓居杭州,朝廷还把胡则长子胡楷,从知睦州调到杭州任通判,以便侍奉老父。宝元二年(1039年)六月,胡则年77岁卒于私第(杭州十五魁巷)。天子(仁宗)闻而悼之,进(升)一子官,赐地51亩,敕葬杭州钱塘县履泰乡龙井源(今老龙井)。好友范仲淹撰墓志铭。
杭州与胡则成就了彼此。他两次任职杭州,为杭州开创了政通人和的局面。如果说旷达的性格造就了胡则不怨天尤人的乐观生活态度,而对正气的坚守,驱使他既为民请命,又为百姓造福。从这层意义上讲,胡则身上折射的正是“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的时代价值。这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最好注解。
狮峰山麓见碑亭
杭州老龙井,“蜿蜒其岗,一径深窈”,飞瀑急流,奇树百态,茶山如绿裙连成一片。山涧溪水潺潺,琴声悠扬。乾隆下江南时,曾作《龙井八咏》,并御题“龙井八景”。“天下名茶数龙井,龙井上品在狮峰”,老龙井的狮峰山奇峰突兀,山高岭陡,溪泉纵横。胡公晚年常在老龙井歇息,与天竺寺主持慈云法师培茶品茶、赋诗论道,卒乃葬于斯。
狮峰山麓的老龙井胡公墓我景仰已久。日前,我怀着万分崇敬的心情来到老龙井御茶园。立冬虽已过,正午的阳光依然通透热烈,茶山寂静,山上偶有茶农的声音隐隐传过来,强光透过树缝,洒在老龙井景区的台阶上,细碎斑驳,偶尔还会随风移动。我们从“老龙井”石门牌坊而入,山涧溪水潺潺,琴声悠扬,一块刻有“龙井问茶”巨石旁,有一片用石栏围着的茶园,即御茶“十八棵”,郁郁葱葱。当年乾隆皇帝六下江南时,四到龙井茶区。一条通往狮峰湖的石径,称之为乾隆御道。路面采用青石板铺砌,鹅卵石相间,御道旁有石柱,为拴马石。沿乾隆皇帝走过的御道拾级而上,经宋广福院遗址,到了古色古香的狮峰楼。在梅亭前,看到两棵古老的蜡梅。相传这两棵蜡梅为北宋寿圣院辩才法师(慈云法师的接钵人)所植,已有近千年历史。春夏秋三季枝叶繁茂。进入寒冬腊月,蜡梅报春早,花期长达三个月。我在梅亭前停留,久久凝视那两棵宋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千百年来,宋梅甘心淡泊,孤赏脱俗,贞爱高洁,傲骨凛然。尽管群芳妒,依然凌寒开。这不正是胡则以及范仲淹、苏东坡他们高尚人格的化身吗?
狮峰楼的上方,有座仿古挑檐建筑,这里就是为北宋名臣胡则修建的“胡公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胡公馆山墙铜壁上,镌刻着毛泽东的语录“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八个大字,金光闪闪。与之对称的另一山墙刻有范仲淹为胡则书的墓志铭“进以功,退以寿,义可书,石不朽,百年之为兮千载后”。馆内正中为胡则汉白玉雕塑立像。墙体四周壁上刻着胡则的略传及年表。门前石几上摆有祭品及香枝、蜡烛。胡公馆清风徐徐,让人既舒适又惬意。我怀着崇敬的心情,在门槛外合手闭眼拜上一拜。转头,看见几位年轻男女仰头默念着墙壁上的胡公谣。绕岭而行数百步,过“辩才亭”和苏东坡与辩才举杯品茶雕像,不远处,见一圆圜坟墓,环周用青石砌筑。墓碑上镌刻:“宋知杭州府加兵部侍郎永康库川胡公之墓。”墓顶长有一棵盛茂的茶树,墓后满是碧绿的茶园。苍松、翠竹、红枫、茶树,俨然是一幅青绿山水图画。至此,仿佛穿越时空,给我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
拐个弯,就到了胡公碑亭。胡公碑亭四周丛山巍巍,绿荫蔽日,给人一种肃穆、幽静之感。碑亭四柱的对联“福善九州布泽、德勋万古流芳”“许国任从千里远、传家惟有十分清”,是对胡公刚正不阿的道德风范、为民谋利的高尚情怀的高度概括。碑亭正中方胡公造像刚毅容光、栩栩如生,令人肃然起敬;造像后方,范公撰写的胡公墓志铭笔酣墨饱、字字珠玑,让人不禁感慨。碑亭右侧的胡公文化石雕墙上,刻录着省老领导陈加元、孙文友和夏一鹏、柳晓康等多位西泠印社书家书写的胡公生平、胡公诗文选。碑亭的后方是胡联章先生撰写的老龙井胡公碑亭记和彭建文、陆志炜两未先生所作的碑亭建设日志。我驻足观赏每幅作品,或沉雄豪劲、或清丽和婉、或端庄厚重、或俊逸幽雅。我不禁思绪万千,细细想来我们到胡公墓祭拜,到胡公馆朝圣,再到胡公碑亭拜谒,每一步都充满了人生意义。这是一次对胡公精神的追寻,更是一次对胡公文化的传承。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那些清正爱民的官员有不少,但能力、品德、为官为人都做到极致,被百姓敬为神明,受到大家真心爱戴的却寥若晨星。这次登狮峰山、进老龙井拜胡公,我又一次深刻体会到毛泽东对胡公“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赞评,胡公文化已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广大党员干部干净干事、清白为官的生动样本。重温毛泽东对胡公的赞评,是那么的亲切悦耳。为官者,如都能按毛主席这一要求去做,心忧天下,以民为本,勤政清廉,造福为民,保一方平安,自然会受到百姓的拥戴。
两公情义千古铭
在北宋璀璨的文化星河中,范仲淹,无疑是文学巨匠,更是政治风云人物。他与胡则的交往,恰似一曲高山流水,悠扬在历史的长廊之中,令人回味无穷。
胡则52岁担任江淮制置发运使时与范仲淹相识。他们之间相识还因胡则的长子胡楷的介绍。胡楷向父亲提到同窗范仲淹虽家境贫寒,但勤学好问、品学兼优,更难能可贵的是即使有着艰难的生活仍然志存“治天下”的理想,为社稷苍生而努力。范仲淹也十分钦佩胡则勤廉为政,忠君爱民,果敢担当的品质,敬之为师长。
相见之后,胡则与范仲淹结下了深厚的忘年交之情。更为巧合的是,天圣九年(1031年),胡则与范仲淹共同执政于陈州。此时的胡则已经69岁,担任陈州知州;43岁的范仲淹则任职陈州通判。两人共事于陈州期间,兴商贸、减税赋、济贫助学,深得人心。虽后来胡范两人先后皆离开了陈州,胡则后任工部侍郎、刑部侍郎、杭州知州等,但与范仲淹的友情愈加深厚,两人书信往来不断,更是以诗寄托挂念。如范仲淹在《依韵和胡使君书事》中写道:“都督再临横海镇,集仙遥辍内朝班。清风又振东南美,好梦多亲咫尺颜。坐啸楼台凌皓月,行春鼓吹入青山。太平天子尊耆旧,八十王祥未赐闲。”范仲淹在诗中以魏晋时期的名臣王祥来隐喻胡则,将其称赞为朝廷所倚重的对象。显然,范仲淹与胡则的友情恰恰正是那种彼此志向相同的家国情怀。
宝元元年(1038年),范仲淹从润州调任越州,途经杭州,前去西湖拜访已退休的胡则,作《西湖筵上赠胡侍郎》:“官秩文昌贵,功名信史褒。朝廷三老重,乡党二疏高。涯业尽图籍,子孙皆俊髦。西湖天下绝,今日盛游遨。”他赞美胡则德高望重,功劳赫赫,美名载于史册,对胡则的敬意溢于言表。
宝元二年(1039年),胡则在杭州去世,范仲淹含悲写下了祭文,“惟公出处三朝,始终一德,或雍容于近侍,或偃息于外邦。动惟至诚,言有名理,卓茂以礼乐率下,黄宪以度量过人。靡尚威刑,积有阴德。”称赞胡则历仕三朝,德行始终如一,坚持本心,遵循圣贤之道,以礼仪教化统帅下属,以胸怀气量超越他人,从不以严刑立威,而是施恩于人,积有阴德。胡公始终以国家为重、先忧后乐、鞠躬尽瘁、为民请命、心系黎庶的品格深深地印在范公的脑子里,而且与他的思想理念相契合。
一年之后,胡则长子胡楷请范仲淹为其已故的父亲写墓志铭。范仲淹倾注自己的情感,欣然而作2000余字的《兵部侍郎致仕胡公墓志铭》,其中写道: “公性至孝,富宇量,笃风义,轻财尚施,不为私积。”“铭曰:进以功,退以寿,义可书,石不朽,百年之为兮千载后。”范仲淹撰写的祭文和墓志铭,是胡公和范公两人交往中最具情感的表达。
胡则逝世七年后,范仲淹的好友滕子京建完岳阳楼,写信请范公写一篇楼台记。彼时,范公并没有到过岳阳楼,但不妨碍他大发的文兴。写作过程中,他和胡则交往的轶事不断上涌,胡则的形象也越来越鲜明,范仲淹的思想完全和胡则融为一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发出了所有正直有为官员的炽烈心声。“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是啊,除了这个人,还有谁与我有共同的理想呢?范仲淹心目中的好官员,其实是一个集合体,但一定包括他的忘年交——亦师亦友的胡则。
胡公去世后十年,范仲淹担任杭州知州。触景生情,让他更怀念这位老同事、好兄长,写了感人肺腑的名篇《苏幕遮·怀旧》:“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公借碧云、黄叶、寒波、翠烟、芳草、斜阳、水天相接的江野辽阔苍茫的景色,抒发了对胡公、对师长、对老友夜不能寐、高楼独倚、借酒浇愁、睹物思人的深厚情怀。
这段关于胡则同范仲淹友情与文化传承的故事,如同龙井清泉一般清澈而绵长,在历史的长河中静静流淌,闪耀着动人的光芒。
一片丹心
为黎民
相较于范仲淹的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以文章著称的胡则并未留下太多的诗篇雄文。然而,他以自己的实干和担当,赢得了百姓赞扬,赢得了后世敬重。
站在今天看,胡则不凡的人生经历和坚定的价值理念,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出任各地长官,交出“满分”答卷的背后,是他一以贯之的爱民之心和敢作敢当的英锐之气。
他,做事重利民。胡则一直留心实务,注重实效以报国家。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49岁的他提举江南路银铜场铸钱监,面对矿场管理混乱、事故频发,监吏贪匿官铜的状况,他拒绝了监吏的贿赂、收买,惩罚首恶,整顿、修缮矿场,并极力采取措施,确保矿工安全,不仅大幅提高了矿场产量,更是赢得了百姓爱戴。
他,不计个人功名。山西解州的盐堆积成山,而百姓却无盐可用。年已68岁的他,提出“盐制改官卖为商销”,引起了朝中官员的极力反对。但他却义无反顾,坚持改革,并与盛度、王随一起上奏《通商五利之法》。奏章言之有据、切中时弊,促使宋仁宗准奏,施行新盐政。百姓乡亲因此受益,而胡公却因改革得罪权贵,从计相(副国级)贬为知州。
他,敢啃硬骨头。胡则曾连上三书,反对计臣关于福州官庄田的动议,言辞激烈,只为减轻佃户们的负担。在外人看来,当时胡则正遭遇政治生涯的滑铁卢,何必再给自己多树政敌。但他的回答,至今看来依然如平地惊雷,掷地有声:“百姓疾苦,刺史当言之;而弗从,刺史可废矣。”
2003年6月12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视察永康,登上方岩,号召“把‘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作为座右铭”。只有短短八字,“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却振聋发聩。这是胡则官场生涯的写照,也是胡公精神的核心。我们今天传承胡公精神,实际上传承的,正是以国为重的为官准则、刚正不阿的道德风范、为民谋利的高尚情怀,其背后蕴含的多重含义弥足珍贵。
方岩山巍峨矗立,龙井泉喷涌不息。先贤风范,高山景行,胡公精神,源远流长!
老龙井胡公碑亭落成开放
众专家学者、来宾同仁拜谒胡公墓
◀胡公亭里畅叙胡范两公情义
2024胡公文化浙江西湖龙井汇活动
胡公文化 总第162、163期 主办:胡公文化研究会 胡公书院 主编:胡联章 支持:古山镇党委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