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济邦:
烽火玫瑰书写传奇人生
![]() |
![]() |
![]() |
![]() |
胡济邦:
烽火玫瑰书写传奇人生
11月8日是中国记者节。相较于邵飘萍、雷烨等报人,永康籍女记者胡济邦曾因有着多重身份而被忽视了记者的身份。
2015年5月,习近平主席出席俄罗斯纪念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庆典,并在《俄罗斯报》发表题为《铭记历史,开创未来》的署名文章,高度评价胡济邦:“中国女记者胡济邦以柔弱之躯全程经历卫国战争,冒着炮火报道了苏联人民的坚贞不屈、法西斯军队的残暴、俄罗斯军民胜利的喜悦,鼓舞了中俄两国军民抗战到底的决心。”
曾被毛泽东称赞“人民的好记者”,周恩来赞誉“外交战线上的一面旗帜”,还被斯大林赞为“中国前往苏联的首位杰出女性”……胡济邦是什么样的人?不妨从她的成长经历说开去。
生于忧患
江南女子有颗坚韧红心
1911年11月,古山镇一个世代务农的家庭,农民胡仁锲的小女儿胡济邦出生了。
信息不畅的年代,或许鲜有人知道:一个月前,800多公里之外,革命党人打响了武昌起义的第一枪,辛亥革命的序幕就此拉开。更不可预见的是,一个月后,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瓦解,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政府成立了。
可和平安稳的日子还是没能到来。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中,胡济邦和所有中华儿女一样,个人命运如浮萍般飘在时代大潮中,不知飘向何方……
1927年,16岁的胡济邦考入杭州法政学校。当年4月,在离杭州不远的上海,一场震惊中外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爆发,中国大革命受到严重的摧残。中国共产党奋起反抗,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相继爆发,正值碧玉年华的胡济邦在革命思想的熏陶下,成长得愈发坚毅。
次年夏天,胡济邦考入南京中央大学(今南京大学)政治经济系,加入了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的反帝大同盟。
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爆发。中华民族史上规模最大的反侵略战争由此拉开,全国人民团结起来,浴血奋战。当年12月17日,北平学生南下示威团到达南京,从中央大学出发,开启了声势浩大的联合总示威。作为中央大学“护校委员会”十三名委员之一,胡济邦慷慨参与,没想到后来却因参加抗日运动被学校开除。21岁的胡济邦没有气馁。相反,她北上来到北京大学,一边学习,一边参加革命活动。一年后,这里发生的一切将她推向时代大潮的浪头上,让她成为一名“弄潮儿”。
1933年春,胡济邦经其兄胡济时介绍,进入国民党兵工署署长俞大维家中担任家庭教师,为其子教授英语。长时间的相处,胡济邦深受署长一家喜爱,在有意无意间,接触到一些国民党内部的资料。得知国民党的“剿共”计划,她便以最快速度将这些情报送出去,为共产党争取了宝贵的反“围剿”时间。
或许谁也不知道,游走于国民党高层间的那位正值桃李年华的江南女子,何时已拥有一颗红色的心。
远赴苏联
后来,在二哥胡济川和恩师何浩若等人的举荐下,聪明能干的胡济邦凭借一口流利的英语,成功进入国民党政府外交部国际司五科(护照科)任科员。在此期间,胡济邦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还曾帮共产党人偷偷办理了出国护照。
但此时的胡济邦还与记者身份毫不相干。真正开启她战地记者职业生涯的,还是那一艘由上海驶向海参崴的破冰船。
1936年春,胡济邦从上海登船,乘着一艘苏联破冰船到达海参崴,接着又坐了9天9夜的火车,穿过冰天雪地的西伯利亚抵达莫斯科。从那以后,中国有了有史以来第一位女外交官,兼任《中苏文化》杂志驻苏记者的胡济邦也正式开始了其长达13年的战地记者生涯。
她以独特的视角,向世界传递了二战时期苏德战场上的真实情况;她以细腻的笔触,描绘着苏联民众团结抗战的场景;同时,她又以英勇的气势,鼓舞着无数在战争中遭受苦难的人们……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胡济邦卓越的报道在当时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1941年8月,胡济邦和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日本记者尾崎等人以记者考察团的名义往南考察后,断定日军不会入侵苏联,并及时报告给斯大林最高统帅部。斯大林采纳了她的意见,将防御日军的几十个师调回莫斯科,赢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因此,她还获得了斯大林送的三件礼物:一辆吉普车、一把小手枪和一张出入克里姆林宫的特别通行证。
在莫斯科的13年间,胡济邦目睹了苏德战争的全过程,拍摄了大量珍贵的历史照片、写出了大量战地报道,成为当时新闻界和外交界举足轻重的人物。但胡济邦深知自己的根在哪里,于是,1949年4月,胡济邦辗转返回祖国怀抱,再次将自己的命运与祖国紧紧联系在一起。
烽火玫瑰更加娇艳
战场上的胡济邦(资料图)
心系祖国
个人命运与国家紧紧相连
美国著名记者、《红星照耀中国》的作者埃德加·斯诺曾评价胡济邦:“在语言大师中,最‘威风’的恐怕非胡济邦莫属。这位先后为国民政府和人民政府的外交部效劳过的女秀才,正是曾经与世界五巨头笑谈国际风云的唯一的中国外交官呢!”“胡济邦跟苏联元帅斯大林在一起时说俄语,跟美国总统罗斯福、杜鲁门,英国首相张伯伦、丘吉尔在一起时说英语,跟法国总统戴高乐说法语。她还用流利的匈牙利语采访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匈牙利总书记卡达尔。同时她还会日语、拉丁语……”
纵观胡济邦奔波的一生,有着各种各样的头衔和身份,但爱国始终是她身上最闪耀的光芒。
在国外工作时,胡济邦曾托人将党费带回国内。新中国成立前夕,胡济邦以赴欧学习为由离开国民党驻苏大使馆,乘飞机经瑞士抵香港返回国内,后来还参加了新中国外交部的筹建工作,后任外交部办公厅秘书处副处长。但胡济邦深知自己还能在新闻领域为国家作出更大的贡献,在外交部工作7年之后,又回到了记者的岗位上。作为《人民日报》国际部记者,她以灵敏的笔触纵横国际风云,许多观点敏锐深刻的评论员文章常常被外国通讯社作为研究我国对外政策的重要依据。
如今,在胡济邦的家乡,不仅有着以她名字命名的“济邦公园”,其母校古山小学还设置了专门的资料陈列室,并形成专门的思政课体系,组织开展与其有关的德育课堂,让爱国主义精神代代相传(如左图)。
“从去年开始,我们着手在高年级开展‘外交活动周’系列活动,在丰富学校思政课程的同时,让知名校友胡济邦的精神在孩子们心中埋下一颗种子。”古山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徐刚果表示,下一步,学校将进一步利用好现有资源,争取将该课程办出特色、办出成果。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盛世如先辈所愿,我们站在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关口上,无比崇敬地望着浙江名记者们走来的足迹:辣手著文的邵飘萍、以身殉国的战地记者雷烨、参加《新华日报》创刊的石西民,以及抗战时期“中国唯一的驻苏战地记者”胡济邦……他们无不在世界记者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也在所有记者心中留下了榜样的光辉。
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护者……时代滚滚向前,记者使命不变。
融媒记者 胡锦
胡济邦相关
资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