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座校门:见证携手共进历程
![]() |
![]() |
三座校门:见证携手共进历程
□金凤琴
2024年盛夏,八月晨曦温柔地拥抱了大地。农工党永康市前进学校的领航人——校长夏琳瑛,以一种庄重的仪式感,将象征学校灵魂的钥匙郑重地交到市教育局领导手中。两手紧握间,不仅是物理上的交接,更是前进学校正式融入公办教育大家庭,扬帆启航新纪元的象征。
回溯往昔,38年悠悠岁月。1986年的盛夏,酷热难当,却挡不住农工党人那份炽热的情怀。农工党永康支部主委胡德忠与6位农工党党员正在一起研究工作,邻居孩子高考因一分之差落榜而无书可读,那一声声绝望的哀叹,揪动着在座的每一颗心。怎样才能帮到那些无书可读的孩子呢?怎样才能为社会作出贡献呢?大家围坐于陋室想方设法,吊扇旋转间,是他们对未来的无限憧憬。创办高中的梦想,如同奔驰的骏马,势不可当。面对资源匮乏的重重困难,他们未曾退缩,而是携手并肩,以坚韧不拔之志,开启了民办教育的初探之旅。
于是,在人民小学的一隅,点亮了一盏灯。这盏灯夜夜不息,照亮了一群追梦学子的心田。简陋的教室,虽无华丽装饰,却如同璀璨星辰,汇聚了“农工党永康县前进学校”的希望之光与梦想之翼。那时的它,虽寄人篱下,也无校名,却以无私的师魂,铸就了学子心中最坚实的后盾。
关键时刻,中共永康县委的鼎力支持如同曙光初照,为前进学校铺就了一条金光大道。从借得的一间教室,到获得正式办学许可,每一步都凝聚着两党合作的智慧与汗水。那座无形的校门,虽不见砖瓦,却坚固无比,它见证了农工党在共产党引领下,迈出为民办学、育才兴邦的第一步。
时光荏苒,1989年成为前进学校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在中共永康县委领导的再次助力下,学校租得东库小学教学楼,首次拥有了实体的校门。这不仅是物理空间的拓展,更是教育梦想的一次飞跃。借船出海,轻舟已过万重山。第二座校门,见证了农工党在共产党引领下,教育事业的又一次“前行”。
以胡德忠为核心的老一辈农工党员筚路蓝缕、披荆斩棘、从无到有创办了永康最早的民办学校——前进学校。诚如中国农工党原主席周谷城教授在学校开学典礼的祝贺信中所说:“我们的事业是整个农工党的事业,是为中国共产党的事业尽绵薄之力,为其添砖加瓦。”这意味着,农工民主党派在参政议政的同时,也在努力积极发挥其智力优势,务学兴教,培养人才,改善永康教学、教育环境。
岁月匆匆,转眼已至1992年,永康撤县设市,中国科技五金城的崛起为前进学校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中共永康市委、市政府的深情厚谊再次显现,多方奔走协调,终于在这片繁华之地,为前进学校规划出10亩教育用地。
农工党永康支部领导李遐明、陈伯平和党员胡樟留等人白天利用业余时间管理工程进度,晚上值班守护工地,不计个人得失,不怕辛苦劳累,彰显了农工党人对教育事业的奉献和热爱。
1996年丹桂飘香的季节,终于建起了一座巍峨的五层教学楼,一座真正属于前进学校的校门傲然挺立。
2003年,与共和国同龄的农工党员夏琳瑛,本可以在家享受天伦之乐,却毅然扛起了前进学校的管理担子。夏琳瑛以对农工党和教育事业的满腔赤诚,一头扎进这片“百废待兴”的校园。20年如一日,把校园当作家,把学生当孩子,带领着一帮老师教书育人,读国学、诵经典、练字帖、养习惯,以一种“传统”的方式,润物无声地做着教育。从软件提升到硬件改良,从理念灌输到文化塑造,把前进学校管理得风生水起,令老师们佩服得五体投地;令家长竖起大拇指啧啧称赞;令教育界同行刮目相看。从最初的65名学生到如今的1000余学子,从简陋教室到现代化教学楼,前进学校如同两党共同培育的花朵,绚烂绽放。
回望曲折路,三座校门,从无到有,从简到繁,它们不仅仅是学校发展的物质标志,更是两党合作、携手共进的生动写照。这是一部农工党基层组织服务社会的创业史诗,也是一段跟随共产党攻坚克难、砥砺前行的光辉历程。如今,响应国家政策,前进学校将继续承载着这份厚重的历史与使命,融入公办教育大家庭,向着更加辉煌的明天迈进。
夏琳瑛和她的学生
前进学校校园一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