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日报 数字报纸


00004版:社会·看点

多位市民提供线索 记者连走两村探寻

陈家兄弟要找的永康老家是哪个

  多位市民提供线索 记者连走两村探寻

  陈家兄弟要找的永康老家是哪个

  ①

  ②

  记者走访象珠镇杏里村(图①)、芝英镇柿后村(图②)了解情况

  自报道《陈家兄弟想帮父亲完成夙愿 希望有线索的市民可以帮帮他们》(详见本报10月15日5版)推出以来,记者收到不少热心市民打来电话、提供线索。其中,象珠镇杏里村有村民表示,该村是“颍川陈氏”后代的聚居地,而且陈氏祠堂门口有水塘,战乱年代也有不少人移居建德、桐庐一带,与报道中所说的多条线索契合;芝英镇柿后村的热心读者陈汝登则表示,该村祠堂门前亦有一口池塘,同样是“颍川陈氏”后代,同时该村的族谱相对比较完整,记者可前来寻找答案。

  为进一步解开迷惑,让“世纪寻亲”取得圆满的结局,10月16日,记者先后来到杏里村和柿后村详细了解情况。

  象珠镇杏里村

  族谱难寻痕迹 现有线索却高度吻合

  记者首先来到杏里村,进村不久,就看到了陈氏祠堂。祠堂前还有一个小公园,公园里赫然写着“颍川公园”。

  与提前联系过的杏里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陈华升见了面,记者开门见山:“根据此前提供的线索,您觉得是杏里村的概率大不大?”

  “我也说不好,时间确实太久远了,很多东西很难追溯,也无从考证了。”陈华升一边将记者领进祠堂,一边介绍,“祠堂重建的时候确实发现过一些老物件,比方说有一块写着字的匾额,但上面的字已经看不清,是不是‘鼎甲名贤’四个字也很难讲,而且族谱里也没有发现你之前说的那几个名字。”

  原来,在接到记者的求助信息后,陈华升就已帮忙翻阅族谱寻找答案。说着,他又拿出去年村里刚修的《陈氏宗谱》。记者仔细寻找后,发现了一个重要信息。

  在杏里村陈氏的家族行辈中,有一个“锦”字行,而陈家兄弟的祖父和姑奶分别叫“陈锦源”和“陈锦妹”,且其出生年份与杏里村“锦”字行的族人基本相仿。

  两位老人的名字会不会就来源于家族的辈分字行?陈家一直在找的永康老家会不会就是杏里村?

  为了进一步明晰证据链,准确敲定答案,记者认真翻阅了眼前几本厚厚的《陈氏宗谱》。遗憾的是,记者始终没有找到与陈家有关的内容。

  “这套族谱其实也有一些遗失的部分。去年,我们想重修族谱的时候,曾去档案馆、图书馆查找资料,上面有记载宗谱毁于战乱,所以这些都是新中国成立后编纂的内容,或许对陈家先祖等人的记载有所缺失。”陈华升接着说,“不过,我倒想到另一件事情。”

  陈华升告诉记者,大概2000年,自己在打扫老屋时曾经发现一块木板,上面记载了自己曾祖父及其父母的一些信息。“我的曾祖父叫陈永康,其父名为方登,上面记载方登还有一个大儿子,但生卒时间都不清晰,会不会是陈家的曾祖父?”陈华升提出疑问,“我们自小听说曾祖父有位兄弟,但后来没了,至于怎么没的,时间太久,我们也不知道了……”

  听完陈华升的话,记者原本疑惑的思绪又被拉回现实:“颍川陈氏”是汉末大名士身份起家的巨姓望族,不少陈氏后裔都为“颍川陈氏”后裔。这个证据或许不足为要,但祠堂前有池塘,且族人行辈关系看起来非常有理有据,加之陈华升曾祖失踪的兄弟年岁与陈家曾祖相仿,且一个名为“永康”,一个名为“永利”……他们会不会是兄弟?难道,陈家兄弟的曾祖就是陈华生曾祖的兄弟?

  记者心中有些笃定,又有些疑虑。于是,记者前往第二个线索所在地——芝英镇柿后村,进一步寻找答案。

  芝英镇柿后村

  市民指向明显 探寻结果却不遂人愿

  “你好,我看到《永康日报》10月15日5版的报道,想给你们提供线索。”10月16日中午,记者接到了本报热心读者陈汝登打来的电话。他告诉记者,柿后村陈氏祠堂门口也有一口池塘,且柿后陈氏也是“颍川陈氏”后代,可以联系家中有族谱的村民陈庆喜。

  结束杏里村采访后,记者联系到芝英镇人民政府工作人员,并在柿后村联村干部陈卓琛带领下,来到陈庆喜家。

  出生于1946年的陈庆喜家中共有两套族谱,分别是20世纪和21世纪重新编纂的,可以说资料非常翔实。此外,柿后村陈氏祠堂正对面刚好有池塘,令记者再次信心大增。

  听闻记者的来意后,陈庆喜热心地搬出族谱,上面早已落满灰尘。箱子一打开,一股樟脑丸的气味扑面而来。

  柿后村的宗谱较杏里村的而言更为具体,年份也更为久远。但记者和陈庆喜老人仔细翻阅后,并没有找到与陈勇强一家有关的内容。

  “咱们这儿有‘锦’字行吗?”得到否定的回答后,记者的心凉了一大截。

  “我们祠堂前的池塘也不是新中国成立前就有的,我记得是后面才有的。”听完陈庆喜所说,记者更加确定所找的并非柿后村了。好在所行非虚,换个角度看,杏里村为“世纪寻亲”终点的确定性变得更加明显。

  那么,杏里村是陈家兄弟要找的村吗?他的亲人在这个村吗……我们还需进一步考证。

  欢迎广大市民朋友们继续提供线索(联系电话:18314911008),助力“世纪寻亲”画上圆满的句号。

  ■记者手记

  “世纪寻亲”是一场诗意的人文对话

  一封求助信,似乎让记者与陈氏家族有了“缘分”。这些天,在热心市民提供的线索下,记者走访村庄、翻阅族谱,试图在百年历史长河中找到陈家人留下的些许蛛丝马迹。

  当翻开族谱时,一个个见所未见的人名和家庭出现在眼前。形形色色的人,如今在族谱中大多只留下短短几行字。翻阅过程中,看着他们的婚姻关系、子女情况,我感受到了他们鲜活的生命曾那么真切地存在过。

  有人说,一个人顶多“存在”于自己的前后三代。祖父母、父母、子女及孙辈,只有这些直系血亲、直系姻亲才会知道你、记得你。有了翻阅族谱的经历后,我便对此表示怀疑。在后辈看着族谱中祖先的名字时,产生的感觉即便陌生,也是血脉相连的证据。

  美国作家大卫·伊格曼在《生命的清单》中曾写道:“人的一生,要死去三次。第一次,当你的心跳停止,你在生物学上被宣告死亡;第二次,当你下葬,人们穿着黑衣出席你的葬礼,他们宣告,你在这个社会上不复存在;第三次死亡,是这个世界上最后一个记得你的人把你忘记。于是,你就真正死去,整个宇宙都将不再和你有关。”

  但从中国的宗族观念看,这样的说法似乎不太适用。中华民族自古敬祖尊宗,有着很强的家族观念,家庭是中国人最看重的社会元素,也是核心单元。早在3000年前,中国就有了姓氏和家族,上至天子,下至平民,宗族观念都在人们社会生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中国人“他乡遇故知”的喜,“遍插茱萸少一人”的思,“叶落喜归根”的愿……其实都与宗族观念有很大关系。

  从宗族文化角度看,陈家几代人寻亲之路似乎是一场诗意的人文对话。

  融媒记者 胡锦

  扫一扫 看视频


浙B2-20100419-2
永康日报 社会·看点 00004 陈家兄弟要找的永康老家是哪个 2024-10-18 永康日报2024-10-1800006;永康日报2024-10-1800007;永康日报2024-10-1800011;永康日报2024-10-1800008;永康日报2024-10-1800012;永康日报2024-10-1800013;永康日报2024-10-1800014;永康日报2024-10-1800015;永康日报2024-10-1800016;永康日报2024-10-1800017;永康日报2024-10-1800018;永康日报2024-10-1800019;永康日报2024-10-1800020;永康日报2024-10-1800021;永康日报2024-10-1800022;永康日报2024-10-1800023;永康日报2024-10-1800009;永康日报2024-10-1800010 2 2024年10月18日 星期五
浙B2-201004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