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日报 数字报纸


00006版:永报姐妹花

文章导航

一人一杆浸入汗水道尽匠心

姐妹花记者跟着非遗传承人学习钉秤技艺

  一人一杆浸入汗水道尽匠心

  姐妹花记者跟着非遗传承人学习钉秤技艺

  ①

  ②

  ①②③记者跟着非遗传承人学习钉秤技艺

  说到计量工具,现今的人们往往会想到电子秤。传统木杆秤虽已沿袭千年,但在现代工业技术的冲击下,渐行渐远。在一些人看来,木杆秤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不应该被遗忘,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永康钉秤传承人朱子岩就是其中之一。

  朱子岩从14岁开始学习钉秤,和木杆秤打了一辈子交道。他不甘于这项技艺就此没落,想到了将传统木杆秤转型为艺术品,用小叶紫檀代替以往的木头杆,用金丝、银丝换下原来的铜丝、铝丝,用纯铜替换铸铁,铸造成秤砣……日前,姐妹花记者来到位于古山镇坑口村的朱子岩钉秤工作室,跟随这位老师傅学习钉秤技艺,感受传统木杆秤的独特魅力。

  钉秤的制作并不像看上去那样简单

  见到朱子岩老人时,他正在工作室里专注地钻刻秤杆上的数字。两三平方厘米的曲面上有着几个规整的阿拉伯数字。仔细一看,每个数字上都密布着一个个手工钻刻出的小孔。

  朱子岩一边钻,记者一边数,一个小小的数字“0”上面竟整齐地排列着十多个小孔,令人不禁联想到明朝文学家魏学洢所作的《核舟记》。

  据了解,制作木杆秤共有数十道工序。朱子岩就从手上的工序入手,让记者进行体验。

  “把秤杆放在左腿上,左手压住秤杆进行固定。用两根手指的指尖捏住金线,注意不要把金线留得过长,对准90度角,然后用刀对准这孔,用‘空劲’去施力。” 谈话间,朱子岩已经轻而易举地将金线切割到细小的孔中。原本木头被雕刻至凹陷的地方已经镶嵌上了闪亮的金点,形成了木杆秤的刻度。

  “看上去好像也不难。”记者看到后跃跃欲试,但事实可想而知,看时容易做时难:一会是没压住秤杆,一会是切割不到位。“空劲”一词也是丝毫没有悟到。细软的金丝在工具的切割下“一刻也没有低头”,看着眼前细如发丝的金线,记者只能叹气。

  “这根金线是28丝的,我给你找根硬度好一些的银线试试。”朱子岩看罢大笑并介绍道,“丝”是0.01毫米的俗称,1丝等于0.01毫米,即10微米。

  可即便在更换成更好操作的银丝后,在记者努力的十几分钟里,银丝也没有一分一毫落入孔中。看着杆秤上密密麻麻的刻度就是用这28丝的金丝填满这些孔洞的,记者忍不住放弃,换一个步骤进行体验。

  记者随后开始尝试刚才嵌金丝的上一道工序——钻孔。用形如弓箭的工具“车钻”进行打孔。在朱子岩的演示下,车钻在他一只手中就能轻松自如地上下跳跃着,好似一个溜溜球。而到了记者手中,用两只手才能勉强让车钻做好一个完整的弹跳来回。

  在剩下的十几道工序中,朱子岩还向记者教授了木料刨圆的技巧。将选材后的方形紫檀木刨成均匀规整的圆柱形,没有特定的标准。相比于雕刻度和钻孔的技巧性操作,刨圆只需一颗细心而又坚定的内心。在三道工序体验中,记者终于成功了一次,将方形刨成了勉强均匀的圆柱形。

  从打磨到成型,一根杆秤需要一位匠人花费整整一天。记者在制作过程中发现,钉秤的制作并不像看上去那样简单。相反,其制作过程极其精细严谨,是非常考验制作者耐性的手工活。

  每一道工序都有严格的规矩及技巧

  朱子岩一边做着手中的木杆秤,一边和记者聊起了几十年前的往事。

  1950年,朱子岩出生在一个“钉秤世家”,其外公、父亲及两位舅舅都从事钉秤行业。14岁那年,他也走上了职业钉秤的道路。60年来,他经历过钉秤的辉煌时期,也感受了这个传统行业走向没落的困境。

  永康素有“衡器之乡”美誉。资料记载,永康钉秤始于宋代,兴盛于清代和民国。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木杆秤交易为主的永康衡器市场一度达到顶峰,是当时全国最大的衡器交易市场。2009年,永康钉秤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三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现在的木杆秤已经不是单纯的衡器,甚至完全没有了衡器的称重价值,但这种秤还有没有必要存在呢?我认为是非常有必要的。”朱子岩说,秤在中国存在2000多年的历史,秤往往象征着正直无私、光明磊落的形象,不仅仅是指代商业中的买卖,它还具有“人文特性”。

  如今,朱子岩钉秤工作室的木杆秤所用木料大多是小叶紫檀,其中有一杆长达3.48米、自重30多公斤的“中华第一秤”,这杆秤曾于2015年获得“大世界吉尼斯之最”的称号。

  在问到“现在秤的作用已经被转变,从计量工具转变为人们喜爱的一种艺术品,还有没有必要去校准”时,朱子岩说:“秤是公平的,如果你做了一杆秤,肯定要有一个准度。像做人一样,都要有个准心,不忘本。”

  说着,朱子岩就向记者展示了调校木杆秤的方法:先找到一个平衡点,记作没有分量的零点,然后再称到100克的地方,做个记号,从零点到100克再进行等分,一把杆秤的基本功能就已达成。

  在朱子岩的工作室中,除了平时见到的小杆秤,还有3米长的大杆秤。各种尺寸的杆秤,都能做到精准测量。

  每一道工序,都有严格的规矩和制作技巧,而制作的每一个专用工具,都已陪伴朱子岩二三十年了。

  “现在的工具是好,也能更好地提高效率,降低制作时间,但是精细程度远不如用传统的手工工具。”朱子岩拿起手中的工具,看着工作室桌面上林林总总的工具说,“这件工具是我做的,那些也是,都已陪了我20多年。”

  记者看到朱子岩平时制作杆秤的桌面上已经有了明显的沟壑,每一个沟壑都浸入了朱子岩的汗水。青灯下,他常是一人一杆到半夜,他深入研究秤文化,想着如何将一个个历史传说,化为秤杆上栩栩如生的人与物。他数十年如一日地坚守,诠释了传统手工艺匠人对艺术无私奉献、毫无保留的决心。

  ■记者手记

  期待钉秤技艺

  迎来新的春天

  在过去的生活中,秤的运用无处不在:结婚时新郎官用秤杆挑起新娘头上的红盖头,秤杆在传统中象征龙,新娘佩戴的凤冠霞帔象征凤,所以挑红盖头就指代“鸾凤和鸣”“龙凤呈祥”,寓意“秤”心如意,金玉良缘;新屋落成乔迁之时,首先要搬入木杆秤,接着是扫帚畚箕,然后再是家具被褥。

  三国时期诸葛亮曾说:“我心如秤,不能随人低昂。”这个说法就已超越了经商,升华到了人格、品德的高度。秤文化告诫人们,要诚实做人,诚信做事。

  一杆木秤,可以是一个传统的衡器,也可以是一个蕴含着深刻内涵的精美艺术品。

  朱子岩做到了继承杆秤数千年的含义,并不断推陈出新,赋予钉秤新的生命。他坦言,钉秤早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也许今后,钉秤会彻底淡出人们经商买卖的生活中,但它或许会频繁出现在人们艺术的空间领域中。相信在他的创新与坚持下,钉秤必将迎来新的春天……

  扫一扫

  看视频

  全国巾帼文明岗

  监督电话:87126426

  既服务到人

  更服务到心

  YBJMH

  微信关注“永报姐妹花”

  获取相关资讯报道

  融媒记者 胡锦 见习记者 董俊妍

  ③


浙B2-20100419-2
永康日报 永报姐妹花 00006 一人一杆浸入汗水道尽匠心 2024-10-15 永康日报2024-10-1500006;永康日报2024-10-1500007;永康日报2024-10-1500009;永康日报2024-10-1500008;永康日报2024-10-1500010;永康日报2024-10-1500011;永康日报2024-10-1500012;永康日报2024-10-1500014;永康日报2024-10-1500015;永康日报2024-10-1500020;永康日报2024-10-1500021;永康日报2024-10-1500017;永康日报2024-10-1500018;永康日报2024-10-1500019;永康日报2024-10-1500029;永康日报2024-10-1500030;永康日报2024-10-1500022;永康日报2024-10-1500023;永康日报2024-10-1500026;永康日报2024-10-1500025;永康日报2024-10-1500024;永康日报2024-10-1500027;永康日报2024-10-1500028;永康日报2024-10-1500031;永康日报2024-10-1500013;永康日报2024-10-1500016 2 2024年10月15日 星期二
浙B2-201004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