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日报 数字报纸


00006版:社会·看点

文章导航

永康非遗节目闪耀香江

《九狮图》《十八蝴蝶》赴港展演

  永康非遗节目闪耀香江

  《九狮图》《十八蝴蝶》赴港展演

  《九狮图》表演现场

  《十八蝴蝶》表演现场

  9月28日至29日,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九狮图》和《十八蝴蝶》受邀参加由香港啬色园与康乐及文化事务署非遗办事处、黄大仙民政事务处联合举办的“贺国庆75周年 啬色园非遗荟萃彩灯节”活动,与来自全国各地的23支非遗代表团队同台交流展演。两日来,我市非遗演出团队轮番带来9场精彩表演,为香港市民及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送上一份中国民间传统艺术文化大餐。

  一场传统文化的视听盛宴

  9月28日下午,随着四根长号齐声响起,锣鼓钹声激烈袭来,我市非遗节目《九狮图》正式开始表演。狮笼后,11名拉线演员跟随鼓点快慢,有节奏地对38根纤绳或抽或送。在他们的精准控制下,狮笼前一派欢腾。三只狮子在狮王带领下,时而上下翻腾,时而左右飞舞,狮架上的四只小狮整齐来回,七狮同舞的场景让观众目不暇接。正当大家还在寻找剩下的两只狮子时,大狮子昂头一跃,撞开绣球,球内两只小狮子徐徐爬出,不仅给现场观众制造了惊喜,也将现场氛围推至高潮。

  “真的没想到,球里面藏着两只狮子。小狮子看着很可爱。”香港市民刘秀英一边比划着狮子模样,一边不时竖起大拇指连连称赞。第二天,她又提前来到表演场地,占了个好位置,并且连看三场,还直说不过瘾。

  香港土生土长的陈玉银也是第一次看《九狮图》,更是觉得相见恨晚,“非常高兴看到这么精彩的节目,而且它的历史这么悠久,真让人惊讶。”

  看完激情阳刚的《九狮图》,《十八蝴蝶》在轻柔轻快的音乐中登场。由演员扮演的十八只蝴蝶伴随着花神在舞台上翩翩起舞,时而扑腾翻飞,时而振翅嬉戏。演员们以整齐优美的舞姿将蝴蝶姿态演绎得惟妙惟肖,展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给香港市民、游客带来了江南文化的柔美体验。

  “观众们太热情了,看得出他们是真的喜欢。”演出间隙,团队成员告诉记者,正是香港观众的真挚反馈,给演员们带来无限的动力,使得他们每场演出都有使不完的“牛劲”。

  “我有注意到你们每场演出都吸引很多市民驻足,演出之前他们也都十分期待,很多市民还希望同你们打卡留念。”香港啬色园行政总裁冼碧珊表示,永康的非遗演出效果完全超出管理层的预期。

  一封情怀满满的立体家书

  精彩绝伦的演出效果引得现场观众直呼过瘾,当中还有不少在香港学习生活的永康人。他们从表演中感受到的是一份来自家乡的慰问厚礼。

  在香港理工大学就读的永康学子胡彤彤逛游园时,发现来自家乡的非遗节目,让在异乡求学的她倍感亲切。“很自豪,也很感动,我眼泪都差点掉下来了。”第二天,她又拉着另外几名同学去观看演出,推介家乡优秀的节目。

  “我很小的时候在永康看过,距今已有几十年。现在能在香港看到这个节目,真的太棒了。”在香港打拼生活大半辈子的香港永康商会会长钱火雄十分激动,他还不忘在老乡群里分享“娘家”送演的好消息。他的举动点燃了不少在港永康人的思乡之情。

  远嫁香港的芝英人应怡萍看到消息后,第一时间带着孩子赶到现场。“我无论如何都要过来捧场,很为家乡感到骄傲。”她说。

  “我们黄大仙祠内有一个牌坊,上面写着‘金华分迹’。”冼碧珊介绍,金华是黄大仙的故里。在她看来,邀请永康非遗来香港表演,更像是关系融洽的家人聚会。“希望可以继续邀请永康市以及浙江省的非遗到香港来,同香港市民一同分享。”

  一次化被动为主动的应变考验

  自展演行程确定以来,《九狮图》和《十八蝴蝶》两支表演团队持续进行高强度排练。他们不仅要求演出时表情状态、队形位置等细节把控到位,还特地对演出道具进行全面翻新,力求节目呈现最完美的效果。

  《九狮图》的道具个头重,部件多,组装时间长达三小时。为不影响清关和组装,道具提前半个月就发往香港。9月27日,团队成员上午7时便出发赶赴香港。候机期间,演员们吃着小麦饼,复盘着近期排练中出现的小状况,作最后的完善。为确保万无一失,他们原计划抵港后利用晚上时间完成道具组装。不料遇上飞机晚点,落地香港已是交通高峰期,等他们放好行李后,已接近22时。面对新情况,队员们第二天提早赶到演出点,最终在演出前三小时完成道具的组装和调试,“抢”回充足的候场时间。

  《十八蝴蝶》作为永康市民熟悉的民间艺术舞蹈,演出通常在固定的舞台场地进行。团队在完成首场演出后发现,舞台前方就是黄大仙祠的园区,部分非遗团队演出结束后还会在园区进行巡游。

  “园内彩灯荟萃,游人如织,如果在园区进行巡游演出,可以达到更好的展示效果。”领队李景马上召集所有演员临时排演了一段巡游舞。凭借演员们丰富的演出经验和多次因地制宜的改编经验,团队马上商议出将《十八蝴蝶》舞蹈中的穿插式动作,及经典的“大飞”“沉飞”进行糅合整编,现场仅用了十分钟就改编出一套优美的花蝶巡游舞。在后续场次表演中,《十八蝴蝶》从台上飞下观众区,再飞入霓虹彩灯间,临场“加戏”给观众带来另一番梦幻观感。

  一个非遗交流时机

  个性化的彩绘脸谱、服饰,手持双槌整齐有力敲击,伴随着强烈的节奏和吼声、不断变换阵型,这是广东潮汕地区的非遗表演《英歌舞》。磅礴大气的表演给现场观众带来了强烈的视听震撼。

  “我们英歌队成立已有十年,在延续先辈套路打法的基础上,我们进行逐步改良创新,设计新的打法,使节奏气势更为强烈,让舞蹈更契合‘中华战舞’的称号。”英歌舞项目领队陈坍鹏介绍,改良的目的是为了吸引更多年轻人,有了年轻人加入后,传承就不再是难事。越来越多新思想的交融也能让非遗得到多元化创新,形成良性循环。

  同样清一色年轻人的团队还有来自广东珠海的三灶鹤舞。表演者身着鹤衣,模仿鹤的各种姿态进行表演。“临门”、“啄吃”、“洗嘴”……鹤的生活习性被演绎得惟妙惟肖。脱下鹤衣后,站在眼前的都是来自珠海各学校的中小学生。“传统正式的鹤衣有4公斤重,我们对道具进行轻量化改良,使它更适合青少年学习使用。”领队邓爱珍是该项目的首个“女鹤”,在她的努力下,如今一批批“小鹤”成长起来。

  九狮图副领队胡一康感触良多,“我们《九狮图》整个道具重达850公斤,单个大狮子重量就约有15公斤,一般青少年还可能被拽着走,更别谈长时间高强度拉线。”在他看来,此次展演收获颇丰,“我们也可以尝试将狮笼打造为一个缩小版,让青少年先学手法和技巧,后续再增加强度,达到传承水平。”

  目前,我市有非遗项目展演类42项,其中国家级的有五项(《九狮图》《十八蝴蝶》《方岩庙会》《鼓词》《醒感戏》)。此前,《九狮图》《十八蝴蝶》等非遗节目已分别在法国、新西兰、新加坡等国家地区,及杭州亚运、央视星光大道等大型活动、节目中进行文化交流。

  走出去,既可以对外展示永康传统文化魅力,打响永康传统文化金名片,在不同艺术文化的交融碰撞中,还能不断提升向内创新力,助推非遗发扬保护工作。“我们鼓励永康非遗项目多走出去,并且走得更远,我们也将通过搭建交流平台将各地优秀的非遗项目请进来,促进我市非遗在交流中不断提升传承力和影响力,打造具有永康辨识度的文化标识。”市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党委书记、局长施一军说。

  融媒记者 施俊涛


浙B2-20100419-2
永康日报 社会·看点 00006 永康非遗节目闪耀香江 2024-10-01 永康日报2024-10-0100006;22885951;永康日报2024-10-0100007;22885949;永康日报2024-10-0100008;永康日报2024-10-0100009;永康日报2024-10-0100010;永康日报2024-10-0100012;永康日报2024-10-0100013;永康日报2024-10-0100014;永康日报2024-10-0100015;永康日报2024-10-0100016;永康日报2024-10-0100011;22885406 2 2024年10月01日 星期二
浙B2-201004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