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宽宏:匠心雕琢 让根雕绽放光彩
黄宽宏:匠心雕琢 让根雕绽放光彩
在我市丽州南路的一隅,国家级根艺美术大师黄宽宏正沉浸于他钟爱的艺术创作世界。他的每一刀、每一凿,都深深蕴含着对根雕艺术的热爱与独到见解。这位年逾七旬的老艺术家,用一生的坚守与匠心,传递着根雕艺术的发现之美,诠释了他因材而作的创作理念,展现出内容丰富、气韵生动的中国精神。更令人钦佩的是,他将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带进校园,传承给更多的年轻人,以根雕之理教他们修养自身,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黄宽宏是清咸丰年间当地木雕名匠黄光春的曾孙,作为我市黄氏根雕的第五代传承人,他自幼便对根雕艺术产生浓厚兴趣。在他看来,根雕是一门特别需要沉淀的艺术,醉心其中者必先静心于方寸之间。他常常远赴云南、贵州等地,只为寻找那块心仪的根材。一旦得到,便日夜摩挲,推敲打磨每一处细节。他语重心长地说:“树根,在地下默默无闻,一旦现世,经有缘人之手雕琢,便能成为惊艳世人的艺术品。这就是根雕的魅力所在。”
黄宽宏的根雕作品,无不散发着“天成”之美。他先后创作了800多件根雕作品,每一件都是在保留树根原貌的基础上进行创作的,因而作品的天然韵味十分突出。他认为,根雕的最高境界是“天雕”,那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雕匠只需寥寥几笔,突出木材本身的“神”便足矣。别具匠心的是,他的作品不仅有天然的神韵,还蕴含着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如作品《日月明山》,木根自然勾勒出书法“日”“月”二字,日左月右是“明”,笔势又似山峦起伏连绵,气势雄浑。左右两端又巧妙地化作龙头和龙尾,书画共美,寓意深远。他将数种中华文化瑰宝融为一体,匠心独具,寄托着他对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热切期盼。
作为一名老党员和退伍军人,黄宽宏始终不忘初心,保持着军人本色。他将在部队积累的刻苦钻研精神和严谨态度带到了根雕艺术的创作和教学中。他编撰了《根雕艺术》校本课程,创办了“学生非遗传承实践基地”,并担任“根雕艺术”特色课程指导教师。他以一颗赤诚的心来回报他所安身立命的这方土地,不仅丰富了当地农民的文化生活,也让更多的年轻人有机会接触到根雕艺术,感受到它的魅力。
在舟山镇舟山学校的教室里,黄宽宏经常耐心教导学生们如何选材、构思、开坯、打磨、上蜡。这里有用来练手劲的木棍,有他在白板上手绘的《荷趣》图样,还有造型各异的珍贵原木。所有的材料和工具,学生们都可无偿使用。他教导学生们,根雕讲究“七分天然,三分手艺”,尽量保持原来的形状,减少雕刻的痕迹。在他的指导下,一块块腐朽的树根在学生们的手中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和灵气。黄宽宏坚信:好的根雕师,审美意趣在眼中,雕刻功夫在手上,做人品性在心里。根雕功夫养身亦修心,学生们不仅学会了根雕技艺,更在匠人的身上学到了工匠精神和奉献精神。他还将因材而作的理念融入日常教学,常常鼓励学生们要善于发现自己的特长和天赋,如同根雕一般,每块树根都有其独特之处,只要用心去发现、去雕琢,就能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
黄宽宏的工匠精神不仅体现在他对根雕艺术的精湛技艺上,更体现在他对传承和发扬这份文化遗产的执着追求上。他深知,工匠精神不仅是一种技艺的传承,更是一种文化的延续和发扬。因此,他将自己的匠心融入每一件作品、每一堂课、每一个与学生交流的瞬间。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人了解根雕艺术、感受到它的独特魅力,并让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得以传承与发扬,绽放时代新韵。
如今,黄宽宏已经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老一辈与新一代的桥梁。他的工匠精神如同璀璨的星光,照亮了根雕艺术的未来之路。在他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关注根雕艺术、热爱根雕艺术,愿为这千年流传之美谱写新华章。
通讯员 唐璟 叶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