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日报 数字报纸


00007版:文化·五峰

忆夏日南溪

  忆夏日南溪

  □柯高军

  火球般的太阳渐渐西沉。站在望春桥上,只见南溪两岸的高楼大厦被夕阳镀上耀眼的金光,给原本十分繁华的街市抹上了亮色。桥上,暑气灼人,草木枯焦;桥下,溪水盈盈,涟漪迷人。身在其境,谁都容易产生跃入溪中清凉一番的冲动。

  然而,长长的南溪,却见不到大人小孩戏水,更见不到一个“浪里白条”,甚至连洗涤的妇女也难觅踪影,只见岸边有“水深危险,严防溺水”之类的警示牌。

  回忆童年时代的夏日南溪,每逢傍晚就热闹非凡:光着屁股的小孩在浅水滩上戏水捉鱼,母亲在旁搓衣洗涤;穿衩的少年在深水里“打浮趴”,不亦乐乎;一些大姑娘也羡慕小伙子们的戏水快乐,竟和衣跃入水中,学起游泳。我那点游泳本领就是在那时练就的。在南溪那个天然游泳场里,大人教小孩,小孩教小孩,不用一个夏天,保证都能学到一点“三脚猫”游泳技能。特别难忘的是沉入清水里,睁开眼睛看见小鱼儿游动的情景。那些鱼儿一会在你周围游来游去,一会用尖尖的小嘴啄你的腿、啃你的背,痒兮兮的。那种与大自然亲密无间的快乐感受,真无法用语言表述。

  那时,南溪的鱼儿真多,有“长江麦”“红公”“沙钻”等。用搪瓷盆捉鱼是南溪岸边一些人的手艺。他们找来一些破旧的盆,用豆腐袋布制成比盆大的蒙口布,四周缝上带子,布中间开个三厘米左右的洞,嵌入一个特制的铁皮箍,然后将豆腐渣、米糠等搅拌成的饵料装入盆,蒙上开洞的白布,再将盆沉入溪水中。不一会,白色的布面上就游满了鱼儿,鱼饵的诱惑,使它们争先恐后地钻进白布中间的小孔里。

  我也常用旧盆捉鱼,多时一只盆一天可捉一公斤小鱼。小鱼挤掉内脏晒干,再放锅里烤一下,就成了香喷喷的鱼干。这种鱼干美味,至今回忆起来仍让人馋得流口水。

  可惜,这些大自然恩赐我们的美味佳肴都远离我们而去了。近日,住在白垤里村的村民对我说,溪中的鱼儿大大减少,据说钓上来的鱼也没有了以前的鲜美。

  太阳西沉,夜幕降临。白色的路灯和五颜六色的广告霓虹灯,把南溪两岸的高楼大厦装点得更加豪华。穿梭于溪两岸道路上的轿车,亮着刺眼的车灯,还有那些过惯夜生活进出于茶楼酒吧的靓妹帅哥的倩影,仿佛都在向人们诉说着一个个发家致富、家长里短的故事,同时也在显示着城市发展的速度和非凡业绩。

  然而,眼前的辉煌景象却怎么也盖不住我记忆中的夏日南溪。


浙B2-20100419-2
永康日报 文化·五峰 00007 忆夏日南溪 2024-08-12 永康日报2024-08-1200013;永康日报2024-08-1200014 2 2024年08月12日 星期一
浙B2-201004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