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样化需求催生新变化
今年夏天各类饮品悄悄变“大”
![]() |
多样化需求催生新变化
今年夏天各类饮品悄悄变“大”
水果桶茶饮
在今年“超长待机”的三伏天里,我市气温“火力全开”,饮品市场也随之热了起来,各类饮品的销量一路走高。
在新品扎堆亮相的同时,饮品的容量也在悄悄膨胀。近日,“饮料为什么越做越大”“年轻人为啥爱上超大杯”“1升装饮料为何成年轻人的社交货币”等相关话题频频登上社交平台,引发网友热议。同时,关于大容量饮品的晒图“安利”与消费测评也越来越多。
8月2日,记者走访我市多家商超、便利店以及饮品店发现,在今年夏天的永城饮品市场上,饮品变“大”的势头愈演愈烈——无论是瓶装饮料,还是现制饮品,纷纷推出了加大版。
“大块头”瓶装饮料成货架“显眼包”
900毫升的东方树叶、900毫升的依能苏打水、1.25升的三得利无糖乌龙茶……在宝龙广场一家连锁超市内,大瓶装饮料占据了饮料区的显眼位置,不时有市民前来选购。
“夏天我更喜欢买大瓶装饮料,因为天热饮水量大,500毫升不够喝,1升刚好够一天喝完,所以干脆直接选大瓶装,价格也更实惠。”正在选购饮料的“00后”市民张靖凯告诉记者,1升的容量对他来说刚刚好,再大一点就不方便携带了。
记者发现,相较于正常容量的饮料,大瓶装饮料明显更具性价比。宝矿力水特电解质饮料,500毫升装的单价为6元,而900毫升装的单价为8.6元,差价仅有2.6元,饮料却多了400毫升;东鹏补水啦电解质饮料555毫升装的单价为4.5元,1升装的单价为6.5元;东方树叶青柑普洱茶500毫升装的单价为4.8元,900毫升装的单价为7元……
除了连锁超市,记者在我市各大便利店的货架上也发现了大瓶装饮料的身影。其中,无糖茶和电解质饮料最为常见。不少便利店店员表示,虽然从销量上来看,正常容量的饮料仍是主流,但今年夏天大瓶装饮料确实比往年更受欢迎。
记者了解到,大瓶装饮料并非新鲜事物,一些产品已经存在于市场多年,但其更多局限于碳酸汽水、果汁等品类,且容量多在1.5升至2升之间,消费场景主要是家庭聚会、餐馆聚餐。如今,越来越多饮料品类争相向大瓶装发力,频频推出1升左右的规格,特别是无糖茶、椰子水、电解质饮料等品类。尼尔森IQ近日发布的《2024中国饮料行业趋势与展望》报告也显示,600毫升至1249毫升的大即饮成为饮料增长的新亮点。
对比500毫升的传统规格饮料更具性价比,对比1.5升至2升的超大包装饮料更具便携性……无论是“贫民饮料”还是实惠之选,毫无疑问,在3元以内的饮料越来越少的当下,1升左右的大瓶装饮料正凭借着高性价比、高场景适应,为消费者提供更为实惠的选择。
现制饮品纷纷推出大桶装
大容量之风同样蔓延到了现制饮品领域。近年来,我市现制饮品市场频频推出以“升”“桶”为单位的产品,这一现象在今年夏天尤为明显。
记者走访我市多家咖啡店发现,在众多城市流行起来的大桶装咖啡,如今也出现在了我市部分咖啡店里。
“我们一天最多能卖出30多杯大桶装咖啡。”据溪心小区一家咖啡店的店员舒雨晨介绍,目前店内在售的大桶装咖啡有1升美式、1升东南亚美式和1升蜜桃冰柠咖,售价分别为33元、38元和32元。其中,1升东南亚美式是这个月刚推出的新品。
在茶饮界,大桶装现象更为普遍。记者发现,奈雪的茶、茶百道、沪上阿姨、古茗、新时沏等热门茶饮品牌都有自己的大桶装产品,我市几家本土茶饮品牌也不例外。这些大桶装产品的单价集中在15元至25元之间,容量一般在1升左右。而“霸气”“超级”“大桶”等词汇频频被用于产品名称中,给人一种便宜大碗的感觉。
记者注意到,这些大桶装茶饮喜欢围绕水果做文章,既有单一水果桶,也有综合水果桶。其中,综合水果桶多以茶作底,常见水果搭配有百香果、西瓜、小青柑、凤梨等。
消费者为何青睐大桶装茶饮?热衷于购买水果桶的市民翟静静告诉记者,她起初抱着跟风尝一尝的心态,结果发现满满一大桶性价比更高、喝起来更爽,一桶能喝上一下午,还能吃到冰镇水果。
值得一提的是,与普通杯子不同,大桶杯容量更大、杯身更矮、材质更结实,在带来更多新鲜感的同时,也被消费者变着花样二次利用。比如,装上泥土当成花盆种花、贴上贴纸做成笔筒、添上水草用来养鱼……
■记者手记
多样化消费需求催生饮品容量变化
无论是瓶装饮料还是现制饮品,大容量饮品最关键的一个卖点在于性价比。然而,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发现,对于这种有着较高性价比的大容量饮品,部分消费者并不买账。
“3.5元的可乐第一口价值3元”“太多了,喝不完反而浪费”“喝太多奶茶等饮料不健康”……有的消费者认为,饮品最好喝的往往是第一口。有时候喝饮料或者喝奶茶仅仅是为了过过嘴瘾,因此没有必要选择大容量。有的消费者认为,正常容量的饮品已经足够满足饮用需求;有的消费者则认为,饮用太多饮品会对身体造成负担……
但无论不买账的声音再多,大容量饮品还是在消费市场中厮杀出了一席之地。此外,在我市饮品市场上,迷你装饮品也开辟出了一片天地,受到部分消费者的欢迎。记者认为,正是消费需求的多样化推动了饮品市场包装容量的变化。未来,大容量饮品以及迷你装饮品仍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融媒记者 张曼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