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日报 数字报纸


00006版:文化·悦读

红色典藏 精神永生

——读《红岩》有感

  红色典藏 精神永生

  ——读《红岩》有感

  □李佳蔚

  《红岩》作为收录于“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的作品之一,以歌颂革命者坚强斗争的主题、宏大复杂的时代背景、波澜壮阔的情节走向吸引了大批读者。

  作者罗广斌与杨益言两位革命前辈将被囚于渣滓洞、白公馆的真实经历融入笔墨之间,让人读来仿佛字字泣血。正值“五四”运动105周年,我想从我自己,一个当代青年的视角出发,谈谈《红岩》到底讲述了怎样的故事,以及为什么我们要读《红岩》。

  1948年,那是新中国成立前最黑暗的时刻。叛徒甫志高被捕后背叛信仰,导致许云峰等同志被捕入狱。敌人企图通过谈判、污蔑等手段套取组织机密,阴谋失败后又将他们转移到臭名昭著的渣滓洞和白公馆中,以为死亡的恐惧能让他们屈服与绝望。

  但以许云峰、江姐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沉着冷静地判断集中营斗争形势,以生命对抗酷刑,以团结对抗恶劣环境,严守党的纪律和秘密,不向敌人低头。最终通过长期潜伏的共产党员华子良和狱外党组织取得联系,和解放军里应外合碾碎了反动派的魔窟。

  初读《红岩》,令我感触最深的是江姐的革命精神。江姐牺牲时将头发理得一丝不乱,换上惯穿的蓝色旗袍,从容地和同志们诀别。我想她一定渴望亲眼见到胜利后的祖国山河。可是,她静悄悄地牺牲在黎明前,留下了永不灭的英灵——“竹签子是竹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

  再读《红岩》,特委书记李敬原的沉稳干练引起我的反思。成瑶主动向李敬原申请接手兄长成岗刻印《挺进报》的任务,李敬原肯定了她的斗志,又一针见血地指出“革命的目的不是自我牺牲,而是消灭敌人,发展自己。”

  如果说江姐的英勇无畏是热火,将信仰照得明亮滚烫,李敬原的沉着冷静便是寒冰,他的观点警醒了我:只有一腔爱国热情,没有斗争实践的锻炼,没有党的引导和帮助,革命难以成功。

  为什么我们要读《红岩》?我想我一次又一次捧起《红岩》的原因就是这个问题的答案。

  我的书架上,搁着一尊“小萝卜头”宋振中的小铜像。因为长期处于监牢中,他的身躯显得比一般孩童更瘦弱,稚嫩的脸庞多了几分本该不属于儿童的坚毅。我不禁想起《红岩》中他画的那幅水彩画,一个孩子在白色恐怖的压抑下,仍然用鲜亮的色调描绘心中的黎明,与以凌辱剥削为乐的刽子手们相比,他多么干净而纯粹。他牺牲时还不到十岁,可是他的纯洁与乐观,足以让穷凶极恶的敌人害怕。

  我们读《红岩》,是为了记住千万个像“小萝卜头”和华子良那样的人。他们或许没有留下名字,但他们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用生命与鲜血换来了和平安宁。

  我们读《红岩》,是为了感悟红色力量。为什么共产党员不怕牺牲、敢于斗争?因为他们的信仰坚定,有科学的理论指导。敌人的力量再强,至多也只能毁灭人的肉体。革命先烈们的力量却可以跨越山海,团结千千万万的同胞站起来建立新中国。

  我们读《红岩》,更是为了更好地认识红岩精神,传承红岩精神。红岩实际上是当时周恩来领导的南方局的象征,代表革命的光明和希望,红岩精神是在南方局领导下国统区人民的革命实践中孕育而生的,在集中营中的斗争正是红岩精神的具体表现和生动写照。

  身为青年,生逢盛世,我们应该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岩精神,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和本领,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奉献力量。

  我们的故事,就是《红岩》的续篇,青年有作为,红岩精神永生。


浙B2-20100419-2
永康日报 文化·悦读 00006 红色典藏 精神永生 2024-05-20 永康日报2024-05-2000012;22190248 2 2024年05月20日 星期一
浙B2-201004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