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轼”意人生
——读《苏轼十讲》有感
“轼”意人生
——读《苏轼十讲》有感
□应晓红
与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的热情洋溢相比,《苏轼十讲》给读者提供了更为冷静内敛的观察视角来了解苏轼。《苏轼十讲》并不是标准意义上的传记,是由作者朱刚教授在复旦大学开设“苏轼精读”课程15年来的讲义集结而成的。
全书大致按照苏轼生平,从海量历史资料中梳理出10个关于苏轼生平进退、思想演进和文学创作的专题。只有弄明白一个时代和一群人,才能完整地了解一个人,《苏轼十讲》提供了很好的范例。书写的是苏轼,其实还原出了苏轼的历史世界,包括士大夫政治、文官选拔、北宋禅宗的脉络谱系等。如果说《苏东坡传》像一部电影,苏轼是唯一的主角。那么《苏轼十讲》更像纪录片,苏轼是主题,那些时代场景、帝王朝臣、文人僧侣轮番出现,帮助我们更加完整地理解苏轼的完美与遗憾。
《苏轼十讲》全景展示出苏轼如何将勤政爱国、关注民生的执着精神,达观自我、超然物外的旷逸气质,热爱生活、诙谐天真的盎然情趣,闲适优雅、从容不迫的潇洒神韵完美地结合到一起,形成中国传统文人最健全、最融通、最令人仰慕的形象。在宏大的历史进程中,苏轼的一生不过是漩涡中的一小滴,而这个小水滴却在持续散发出璀璨而永恒的光芒。他努力有所作为却并不偏执,屡遭不幸却保持乐观,宦海浮沉却心有神针。这些都让苏轼成了中国古代文人中的“完美典范”。
在散文领域,他的《赤壁赋》达到叙事、写景、抒情、议论水乳交融的完美境界,接过了从韩愈到欧阳修的古文革新大旗,成为后世古文新典范。
在诗歌领域,他的“不识庐山真面目”“春江水暖鸭先知”“欲把西湖比西子”,出神入化,形神兼备,达到“情趣”“理趣”高度结合的意境。
在宋词领域,他开创了豪放词风,“大江东去浪淘尽”“一蓑烟雨任平生”“老夫聊发少年狂”,哪一句不是先声夺人又意味隽永?难能可贵的是,苏轼豪放,也会写“花褪残红青杏小”“天涯何处无芳草”,豪放之中,也会有一种婉约的意境。
在书法方面,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他的书法自成“苏体”,开“尚意”书风,是两宋书法领军人物。《黄州寒食帖》《前赤壁赋卷》等书法作品,传承千年,仍存于世。在绘画方面,他的墨竹及枯木怪石在绘画史上享有盛名,他还是文人画的开创者。他为官参政,无论在朝中,还是在地方,苏轼始终勤政爱民。他像“斗士”一样直陈政事之得失,又像“慈母”一般为百姓兴修水利、驱除蝗灾,取得了卓著的政绩,赢得了良好的口碑。
每个人的一生,都会有无数遗憾。读懂苏轼你就会明白,当你允许遗憾发生,接受所有离开,一切苦痛都会消散。如果你问我,有没有一首词,让人读到泪流满面?我的回答里,一定有这首《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这首诗的结尾,苏轼没有沉溺于失去妻子的哀伤,而是看透生死,写下了两人生生世世在松树下重逢的约定。在遗憾中看淡聚散。苏轼一生曾饱尝亲人离别之苦。逢中秋之夜,家家团圆,唯有苏轼一人在月下形单影只。
他举杯望向明月,万千愁绪又在顷刻间化成了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此刻的他,早已超脱了一人一家团圆的情感执念,而是希望世人都能不再体味分离之苦。在遗憾中接纳失意。他这一生大部分的时间,都在被贬、流放的路上。可即便被贬到偏远的惠州儋州,苏轼对于人生,失意不失志,始终如一地豁达。他在豪放的诗词中抒发理想,永远激励你前进。林语堂曾评价说:“苏轼最大的魅力,不是让内心被环境吞噬,而是超出环境,以内心的光亮去照亮生活的路。”苏轼一生坎坷,经历过的遗憾也是数倍于常人。但你去看他离世前写的诗句: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便该知,无论是失意也好,遗憾也罢,他都早已释怀。人活于世,事与愿违,才是常态。既然无法改变,那就接纳;既然无法挽回,那就看淡。你若学会了这一点,那么遗憾于你,就再也不是一道难以愈合的伤口,而是一页可以信手翻过的篇章。只要心中的光不灭,人生就还有生生不息的希望。
“东坡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面对浮生变幻,我们总能在苏轼身上找到共鸣,激发前行的力量。“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期许,“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释然,“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的感慨,“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的昂扬,“也无风雨也无晴”和“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坦然。阅读苏轼,是阅读前贤,也是阅读自己。多读一读苏轼,你会得到温和而坚定的答案:人间值得。
读书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