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工作扎实 学习热情高涨 合作空间广阔
在重庆科技架桥中看永康创新成景的无限可能
![]() |
基础工作扎实 学习热情高涨 合作空间广阔
在重庆科技架桥中看永康创新成景的无限可能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交织的大背景下,促进科技创新与制造业协同发展,以科技支撑制造业迈向中高端,是推动五金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也是重塑区域核心竞争力的根本之路。
如何加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协同发展?或者说,如何助推制造业成为科技创新的“主战场”,依靠科技创新引领制造业蝶变跨越?透过此次重庆科技架桥活动,我们可以看见永康给出的答案:是串珠成链,是聚链成群,是集群成势;是站在“桥”上看风景,也要努力成为一道风景。
市党政企代表团在重庆理工大学考察
求成效,活动组织谋划早
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3全球创新指数(GII)”,重庆位列全球百强科技集群榜单第44位,且已连续五年上榜、排位持续前移。
成绩的背后,是重庆的现在——积极布局实施“416”科技创新战略,聚力打造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业、先进材料3大万亿级主导产业集群,一体化推进原始创新、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让产业结构动态调整、迭代升级。
回看永康,围绕建设“世界五金之都 品质活力永康”这一主线,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特色,我市将科技强基攻坚行动作为打好产业提档大会战的重要一环,聚焦五金制造、汽车及零部件、新材料三大主导产业和生命健康、电子信息两大新兴产业,聚力推进产业链强链补链延链,全面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3+2”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助推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发展质效持续提升。
两相对比,方向一致、考量相当。重庆,由此成为此次科技架桥的目的地。“产业吻合、需求匹配是开展科技架桥活动的基本条件。”记者从市科技局科技合作与成果转化科了解到,我市开展科技架桥活动最早可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近几年活动频次有所增加,挑选考察目的地的标准始终是高校科研院所密集、前沿领域创新或核心技术攻关成果丰硕。
“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对接,是布局新赛道、培育新优势的关键路径。”在市科技局局长叶建永看来,科技创新领域是“三支队伍”大显身手的广阔舞台,是我们打好产业提档大会战的底气所在。要把握科技发展趋势,创新方式方法,积极探索实践,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良性互动、有效对接,才能使创新成为驱动发展的核心动力,加速推动产业强链蓄力、集群成势。而这个过程中,科技部门责无旁贷。
为此,待目的地基本确定,市科技局即组建了两支工作队伍——一支上“前线”,到高校科研院所去踩点,初步了解优势、特色和强项;另一支下基层,到企业去摸底,结合“三服务”“揭榜挂帅”等,对企业个性需求和行业共性难题进行再梳理。然后,两支工作组对各自掌握的情况开展匹配、对接,最终确定考察点位及参与企业,犹如“串珠成链”,力求科技架桥“常办常新”,有突破、有实效。用一组数字佐证:去年,该局举办2次科技架桥活动,累计开展各类科技对接活动10余次,组织高校专家走访服务企业163家(次),促成校地合作1项、校企合作5项,推动部分企业与西安理工大学、沈阳理工大学、西安微机电研究所、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等高校院所建立了紧密联系。
强主体,企业学习热情高
4月9日一早从永康出发,4月11日傍晚已回到永康。不到3天,15位企业老总与8家涉企部门负责人组团飞赴山城,行程密集、日夜兼程。那么,这科技架桥,值不值得来?
“值得,这是毋庸置疑的。”从新春动员会到营销研讨会,步阳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徐步云刚结束多地奔波的行程,又加入了科技架桥的队伍。“办好企业、做精产品,就是要靠科技与品牌‘双轮驱动’。”徐步云说,走出来,看到科技的变化、研究的渊博,开了眼界,也能激励倒逼企业转型提升,更好利用科研成果转化推动企业发展。而他把渴望提升的意愿,写在了为探索非标柔性智能自动化生产在门业应用设立至少2000万元研发经费的诚意里。
“我愿意先行投资模具及设备改造,即便企业目前以订单式生产为主。”针对镁合金尚未得到大规模运用的情况,浙江启承铝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吴森琪坦言,虽然公司只是产业链中的一环,但提前布局、加强研究,在与上下游企业实现专业化分工、协同性创新方面付出更多努力,变制造为“智造”,才有更大的可能在变化的市场中抓住发展的先机。单围绕镁合金的运用,不仅是他,千喜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姚湘江、浙江泰龙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黄晨、浙江孙浩机械有限公司总经理孙智浩也结合材料优势,询问了解设备改造等关键要点,并邀请专家教授到企业现场指导。
一下子加了七八位专家教授的微信,浙江永园阀门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海平直言:“此行,对味。”虽然企业已与一知名高校的产业研究院开展合作,但他说,不一样的内容,唯有与高校院所加深合作,在共同进行科研技术开发的过程中,才有可能加速成果转化、实现企业整体提升。市金宁物资有限公司总经理朱宁也认可这一观点。自1995年开始从事模具材料及模架制造,企业已完成由人工到数控的更迭,但要迈向更高精度、更高效率的阶段,朱宁坚信,必须通过学习,加强新理念、新技术的应用。
聊技术、看成果、求合作,在一场场座谈交流中,无关企业规模、行业领域,各企业负责人都围绕卡点破解、难题攻关积极提问。甚至于用餐前后,他们逮到机会就和专家教授攀谈,留下联系方式,方便后续深入交流。他们不约而同表示,企业作为创新主体,得益于科技架桥活动这个政府所创设的载体,有更多的机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将科学发现、技术发明等知识创新引入融合到生产体系中,可以更好实现科技创新支撑产业创新的良性循环,进而创造更多更大价值。
促融通,高校院所
合作意愿足
“与永康产业高度吻合,与发展愿景密切关联。”接待永康这个今年以来最大规模的市外考察团后,重庆理工大学党委书记康骞看到了双方合作的广阔空间。他说,希望双方以校地合作签约为新起点,建立深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密切合作交流机制,共同探索新型的具有示范意义的校地合作模式,创新产教融合育人途径,搭建更多科技创新平台,开展更多高水平科技合作交流活动,在科技突破和成果转化方面协同配合,在产业集群优化、产业转型升级、补链强链延链方面集中发力,为深化产教融合、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提供有力支撑,将双方的资源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
翻看集合了16家企业、35项技术难题的企业需求清单,重庆市科学技术研究院评估中心副主任王燕霞感觉挺震撼,并认为这种组织方式、工作态度都为后续合作打下了基础。而她的同事,重庆工业自动化仪表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李葵、重庆市机电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冉洋、重庆市光学机械研究所有限公司总经理吴先哲等人则萌生了尽早到永康、到企业现场的想法,有的直接说“存在直接转移的可能。”
从重庆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陈先华口中得知,为了办好这场交流会,永康方面提前两个月就与学院开展了对接,中国工程院院士、重庆大学国家镁中心荣誉主任、重庆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席潘复生不禁感慨:永康能组织这么多企业来与高校对接,挺好。“科技成果,不仅要做到行业领先、国际领先,更重要的是做到与产业融合。”潘复生表示,永康工业基础扎实,强化与新材料应用有机结合,必将对推动产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和重要作用,“今天的对接会是一个起点,下步,就是我们到现场去,更清楚地了解情况,更高效地开展合作”。
永康,完全有能力依托完备的产业链、强大的制造力,为高校科研院所提供最贴近产业、最贴近市场的“应用试验场”。叶建永表示,市科技局将积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聚焦科创平台运行、科技成果转化、创新主体培育等重点,扎扎实实做好科技架桥“后半篇文章”,趁热打铁、一鼓作气推动项目落地、促进合作共赢,推动科技创新工作迈上新台阶,让科技创新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坚信并期待,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紧密互动,创新创造活力在丽州大地竞相涌动,成就一道道新的亮丽风景。
融媒首席记者 陈晓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