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大年 看大戏
过大年 看大戏
□应晓红
对老家春节最深的记忆,就是元宵节前后迎龙灯时,去老市基看大戏。
前几天,我翻看之前的一些老照片,偶然看到在正月里舞龙灯看大戏的场景。久违不见的儿时印象,潜藏的乡愁记忆忽然被唤醒,潜意识里我很想写点什么,拟记下些在老家过春节看大戏时的碎片记忆,留住渐渐逝去的乡愁。
“过大年,唱大戏”是芝英人的老传统。婺剧以其优美的旋律,古老浑朴的艺术特点,深受芝英人的喜爱,也是每年元宵佳节芝英人的必备节目。每年正月十二左右,芝英就开始了正月里最盛大的民俗文化活动——迎龙灯。传说龙能行云布雨、消灾降福,象征祥瑞,所以以舞龙、迎龙灯的方式来祈求平安和丰收,同时也通过迎灯,祛灾祈福,一般于农历正月十一起灯,正月十七左右散灯。随着“迎龙灯模式”的开启,大戏也随之开唱。
小时候,我家住在高端塘边上,离老市基只有几步之遥。那个时候,和奶奶去老市基看戏是我过年最为期盼的事。晚上,当鞭炮声响彻云霄,当明月像别在村子上空的一枚徽章,升到了孩子们仰望的高度。奶奶就会放下所有活计,背着我,披着满身的月光,去市基看大戏。奶奶的脚步像有节奏的鼓点敲在大地的每一节纹路上,构成了一阕优美的乐章。
锣鼓齐鸣,管弦齐奏,戏台的红色帷幕徐徐拉开。在亮堂堂的戏台上,演员们粉墨登场。精美的装扮、优美的唱腔、丰富的表情、优雅的动作,征服了淳朴的乡亲。市基老戏台演出的戏曲大多是传统的经典剧目,如《穆桂英挂帅》《白蛇传》《秦香莲》《百寿图》等。大家都入了戏,时而被滑稽搞笑的丑角逗得哈哈大笑,时而被悲苦哀婉的青衣唱得泪湿眼眶,时而为武生精湛动作拍手称好,时而为白脸到位表演咬牙切齿。《穆桂英挂帅》最牵动心魄,穆桂英浩然正气,铮铮铁骨,令观众们无不心生敬仰。观众看到动情之处,全场一起唱、一起吼、一起怒、一起悲,仿佛自己就是刚正不阿的包公,自己就是百岁挂帅的佘太君……我从小就对白娘子坚持不懈追求幸福的勇气所感动,对陈世美抛妻弃子喜富贵所愤恨,对穆桂英武艺超群胆识过人所敬佩。
好看戏的大人们似乎都忘记了空间和时间,全场鸦雀无声,演员们一个亮相、一个转身、一颦一笑都牵动着他们的心。
而我是坐不了多久的,和几个同龄的小伙伴一会儿钻到后台偷看演员们怎样化妆,偷偷去摸那些银光闪闪的大刀长矛;一会儿向大人们讨要些零钱,跑到市基去买好吃的零食。买几块糖、一个酥饼、一碗馄饨或是几个烤包子有滋有味地吃着。
每年元宵节,芝英舞龙灯唱大戏是周边一些爱跑动的年轻人必赶的场子。他们匆匆地吃过晚饭,约上三五个同伴,不管十里八里,就狂吼着、蹦跳着向市基涌来。实际上,看戏已经不单纯是看戏了,促进了村与村之间,人与人之间的相识和交流。有的年轻人钻到人群里,不一会就与姑娘对上眼了,戏台再不是诱惑,姑娘的眼睛就成了真正的聚焦。到后来就是“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台上的大戏也会随着龙灯的上戏台而达到高潮。锣鼓声起,“站龙翻腾”“卧龙翻腾”“盘龙”……各式动作行云流水。龙首时抬时低,龙身或腾或翻,犹如波浪连绵起伏。铿锵有力的鼓点声声入耳,演员的表演丝丝入扣,喜庆的氛围就这样笼罩着整个市基。
红红火火过大年,什么叫红火?台上的敲锣打鼓声、演员的唱腔声,台下观众的说笑声呼喊声,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小商小贩的叫卖声,掺和在一起乱哄哄、闹嚷嚷,煞是热闹。戏场这个特定的地方,把过年的喜气和热闹气氛渲染到了极致。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魂,是老百姓的根,承载着人们美好愿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戏曲演出是新年和闲暇时的一道乡土精神大餐,在戏曲演员们的一颦一笑中慢慢铺开。有了戏曲点缀的春节,有了戏曲相伴相随的迎龙灯,滋味才醇厚、绵远。
年复一年,每逢春节古老的婺剧依旧上演。这欢快的之中糅合着村邻乡情,寄托着美好祝愿,诉说着生活喜悦……热闹翻腾的舞龙灯,长袖盈风的婺剧,堆砌出了传统文化的百年流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