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怀苏东坡对后世赏石影响
永康松石亮相西湖博物馆
![]() |
追怀苏东坡对后世赏石影响
永康松石亮相西湖博物馆
本报讯(融媒记者 王佳涵) 近日,一方刻着“千古苍松化为石”铭文的永康松石在杭州西湖博物馆亮相,揭开了“石丑而文——古代赏石艺术特展”的面纱,邀观众穿越旧时光,探寻赏石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石丑而文”源自苏东坡《文与可梅竹石赞》:“梅寒而秀,竹瘦而寿,石丑而文,是为三益之友。”千年以前,以苏东坡为杰出代表的文人士大夫创立了赏石艺术,留下大量赏石诗文。为追怀苏东坡对于后世赏石的影响,本次展览展出了传统赏石与诸多画家画石之作。
树皮肌理清晰 文化底蕴深厚
这方高约20厘米的松石,缘何能代表永康松石在杭州展出?松石藏家陈高升说,答案就在铭文中。1992年,陈高升偶然发现了这方松石,该石树皮肌理清晰,遍身包浆老到,石上罕见地刻有楷书诗句及纪年款:“千古苍松化为石”“甲戌”。由此可见,永康松石深厚的文化底蕴。
早在唐末时期,就有关于松石的传说和诗句,永康松石盛极一时。清光绪《永康县志·仙释》中,记载了唐代著名羽客马湘在永康古道观延真观前指松化石的事迹。原文是这样写的:“马湘字自然,唐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八月十五日,湘南自霍山至永康延真观(《续仙传》作天宝观)前,指庭松曰:‘此松已三千年矣,当化为石。’已而果然。忽大风震电,石作数段。”在宋代李昉等人编纂的《太平广记》中,也有此记载。马自然指松化石的故事生动传神,流传甚广,时至今日依然脍炙人口。
永康松石的成名,还与晚唐诗人陆龟蒙的《二遗诗》有关。“永康之地多名山,中饶古松,往往化而为石。盘根大柯,文理具析,好事者攻而置于人间,以为耳目之异。”诗序中的这段话道出了永康多产松石,且松树的枝节纹理俱存,当时在民间广为收藏和赏玩。
陆龟蒙不仅将松石引入观赏奇石行列,还提出了影响至今的审美理念。“谁从毫末见参天?又到苍苍化石年。万古清风吹作籁,一条寒溜滴成川。闲追金带徒劳恨,静格朱丝更可怜。幸与野人俱散诞,不烦良匠更雕琢。”在陆龟蒙看来,天然奇美的松石,无须人为雕琢。
列入非遗名录 注入新的活力
千年以来,有关永康松石的诗文不胜枚举。北宋矿物岩石学家杜绾所著的《云林石谱》记载:“唐陆龟蒙得石枕、琴荐,因作《二遗诗》,序中言东阳、永康一路,松老皆化为石……大者径三二尺,尚存松节脂脉纹。土人运而为坐具。至有小如拳者,亦堪置几案间。”南宋状元陈亮在《永康地景赋》中写道:“松石、桃源,古称胜境;五岗、双锦,代产名贤。”
永康松石文化还体现在地名中。1991年版《永康县志》载,民国时,永康县城有松石镇、松石街、松石亭、松石桥等以松石命名的地名建筑,还有部分名称沿用至今。永康人对松石更是情有独钟,喜欢将松石陈列在佛寺道观、祠堂民宅、庭院建筑内观赏。
如今,松石文化已然成为永康地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更可喜的是,永康松石在西湖博物馆展出期间,“永康松石赏石艺术”项目正式列入第十批永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是永康松石界的一大盛事,为松石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回顾永康松石文化发展史,松石精神与永康精神一脉相承。历经亿年不改其形、不失其真的松化石,正如一代代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的永康人,创造了无数个奇迹。在历史的长河中,松石精神弥足珍贵。希望能不断擦亮松石文化“金名片”,让更多松化石“走出深闺”,走进大众视野。
在西湖博物馆展出的永康松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