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发展新动能 探索发展新路径
芝英镇代表团履职为民谋新篇
![]() |
![]() |
![]() |
![]() |
![]() |
![]() |
培育发展新动能 探索发展新路径
芝英镇代表团履职为民谋新篇
人大代表是人民与国家机关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一直以来,芝英镇的市人大代表始终和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关心群众的利益和呼声,听取并反映群众的意愿和要求,用实际行动践行人大代表职责和使命。今年市两会上,他们围绕经济转型升级、乡村振兴、交通出行等群众关注的焦点积极献计献策。
统筹各类资源
构建产教紧密融合新型平台
应天行(芝英镇芝英六村党支部书记)
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当前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对新形势下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扩大就业创业、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
经过调研发现,我市当前存在产教融合不够深入、政策体系不够健全等问题,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不高,尚未完全形成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
建议充分发挥行业引领作用,由行业主管部门牵头,行业指导委员会组织实施,以永康支柱产业为基础,组建与永康产业相适应的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结合地方产业布局规划,统筹各类职业教育资源,围绕永康支柱产业,稳步打造一批特色产业学院;重点支持行业龙头企业或骨干企业参与产教融合,建立产教融合型企业培育储备库,支持企业参与职业院校教学改革,鼓励职业院校和企业建立人才联合培养机制;加强财税金融支持,完善财政生均拨款制度,探索建立职业教育生均财政经费增长机制和分类支持机制。
加强道路综合治理
守护出行安全
杨新桥(芝英镇石马横沿村村委会副主任)
东永一线贯穿经济开发区、芝英镇、古山镇、龙山镇等工业重镇,区域内城镇发达、村居兴盛,被群众称为“黄金大通道”。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市乡村路网更加畅通完善,东永一线的交通压力也与日俱增,群众的道路交通意识亟须有效提升。同时,东永一线芝英段路况较好,车流量大,有些路口缺少交通信号灯、减速标志等交通安全设施,存在安全隐患。
建议进一步加大重点人群宣教,有效整合属地政府、交通、公安、宣传等部门,合力宣教交通安全理念,将老年人、学生、新永康人等人群作为普法教育的重点;进一步强化东永一线整治,加强硬件设施提升和交通执法力度,确保道路交通高效有序、运转顺畅;进一步保障交通治理经费,继续加大道路交通安全治理投入,支持农村道路交通安全设施提升、道路安全隐患点治理、交通安全宣传教育等工作。
加大公共体育设施建设
构建全龄友好健身环境
楼希(浙江云硕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电商部负责人)
自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广大群众通过健身促进健康的热情日益高涨,运动健身的理念也深入人心,健身早已成为影响千家万户的时代新风尚,强身健体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体育健身公共服务水平面临着新的挑战。
建议加大体育健身场地设施供给,结合区域现状制定体育健身设施建设补短板行动计划,盘活城市空闲土地,以超前谋划、高标准建设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有效整合体育健身资源,有计划地免费或适度有偿开放企事业机关单位、学校运动场馆,开发废旧厂房、闲置土地,拓展多元化经营模式;加强配套设施建设,引导社会组织、非营利机构和企业等各方力量,通过合作、委托经营等方式参与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和管理;打造“互联网+百姓健身房”,高效利用小区架空层、社区用房等场地资源;广泛宣传教育引导,坚持“共建、共管、共养、共享”原则,加强文明健身宣传教育,引导群众增强爱护场地、爱护器材的意识,共同促进全民健身事业快速发展。
通过“千万工程”
片区化打造巩固创建成果
徐有进(永康市华宝电器有限公司董事长)
多年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的决策部署,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奋力打造新时代美丽乡村,把“千万工程”实践经验转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真招实招。
在取得成果的同时,我市在打造和美乡村工作上也面临着各方资源配置不足、用地指标无法落地、美丽乡村管护乏力等问题,而且创建成果分散,各村基本处于“单打独斗”的状态,需要通过片区化打造巩固创建成果,实现村庄之间资源互通、互补、共享。
建议成立和美乡村片区化打造市级指挥部,制定详细工作计划和对应时间表,协调各方资源,确保资源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进行全市统筹规划,避免不同片区之间的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确保各个片区的打造工作符合各地发展的整体要求;加强财政资金、用地指标等要素支持;强化人才培养,培养一批具备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人才队伍。
“一村一品”
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
施祖堂(芝英镇柳川村党支部书记)
随着“千万工程”的深入推进,近年来,我市涌现出园周村、大陈村等模范村,越来越多的村民享受到乡村振兴成果。不过,部分村庄常住人口老龄化、基础设施差、文化氛围不浓、支柱产业少等问题,仍亟须解决。
乡村振兴,最重要的是规划先行,人才跟上,产业为导。
建议规划先行,要做到“一村一品”,发挥各个村庄的特色,切忌雷同化,通过培育一批“产品小而特、业态精而美、布局聚而合”的“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形成一村带数村、多村连成片的发展格局;要在“引”字上做文章,完善引进机制,多举措吸引一批懂技术、市场、农业的实用人才,重点引进经营管理、环境治理、文化传播等人才;要在“留”字上下功夫,降低政策实施门槛,厚植人才发展沃土,培育先进的人才文化。
要坚持文化赋能,积极推进文化与旅游、商贸、教育、会展等深度融合,打造复合型文旅新业态产品;坚持产业赋能,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注入强大动力;坚持生态赋能,坚持走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协同推进道路。
推进家校社协同共育机制建设
优化教育生态
应燕(浙江博泰工具有限公司总经理)
根据国民抑郁症蓝皮书(2022-2023年)发布,我国新增的抑郁症患者中,50%为在校学生,18岁以下的占总人数的30%,大部分患者认为:引发抑郁症的主要原因是情绪压力大和家庭亲子关系差。
我市外来人口众多,义务教育段随迁子女占比超过40%,家庭结构层次复杂,家庭教育存在诸多问题。尽管有“双减”等教育新政的落地,但家长缺乏教育意识,教育方法单一,家长和孩子的焦虑有增无减。
家庭教育是人生整个教育的基础和起点,是终身的课题。
建议推进家校社协同共育机制建设,优化教育生态。成立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和各级、各部门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站,形成党政领导、部门联动、社会支持、群众参与齐抓共管、共同推进家庭教育工作的格局;通过各种渠道宣传家庭教育的意义和重要性,提高社会对家庭教育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建立健全家庭教育工作机制,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和监督,确保家庭教育工作落到实处;划拨专项经费,提供资金保障。
融媒记者 何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