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日报 数字报纸


00004版:时政·专版

四十年躬耕杏林传薪火 四十载矢志岐黄著新篇

市中医院昂首阔步迈向新征程

  四十年躬耕杏林传薪火 四十载矢志岐黄著新篇

  市中医院昂首阔步迈向新征程

  医者,悬壶济世为业,救死扶伤是求。是以披荆斩棘,愈挫弥坚;是以世代传承,矢志绵延。

  从最初借用610平方米医疗用房作为临时门诊,到如今建筑面积达8.7万平方米;从最初仅有7个临床科室,到如今开设有35个临床、医技科室;从最初核定床位50张,到如今开放床位850张;从最初只有30名员工,到如今成为医共体牵头单位,下设6家分院,职工达1300多人……回望40年,永康市中医院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走出了一条具有时代特色的中医药高质量发展之路。

  1983年

  11月14日,永康县中医院成立大会在县商业礼堂举行。

  1984年

  7月,县政府确定县中医院建在西津桥头,占地面积约8000平方米。9月,新院围墙动工。

  1986年

  11月,门诊大楼正式投用。

  1992年

  3月,住院楼正式投用,开放床位60张。10月,永康撤县建市,医院正式更名为永康市中医院。

  1996年

  11月,通过二级乙等中医医院考核验收。

  2000年

  增设妇产科病房床位,开设病理室、CT室、新生儿病房、煎药室,成立中药炮制中心,进一步完善科室布局。

  2008年

  1月,中医楼正式投用。

  2012年

  医院迁建工作被列入永康市十大重点工程,新院址选在城南老福利院及以北地块。

  2016年

  3月,成为省中医院医疗联合体成员单位。9月,医院迁建工程开工。

  2010年

  10月,租用南苑路63号原妇保院楼设康复楼。

  2013年

  1月,被确定为二级甲等中医医院。同年完成血透中心、会诊中心等改造,对住院楼(二)一楼和康复训练中心进行扩建,并陆续开放内二病区、康复二病区。

  2017年

  在全省首次推出“中医药一体化”服务。

  2018年

  7月,中医院党委成立。

  2019年

  4月,成为永康市中医院医共体牵头单位,下设6家分院。12月,医院整体搬迁至丽州南路456号。

  2020年

  9月,成为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四医院协作医院。

  2021年

  1月,DSA导管室正式投用,介入诊疗技术迈出历史性一步。3月,成为浙江省肿瘤医院协作医院。

  2022年

  构建国家级基层版心衰中心、省级卒中防治中心、骨质疏松中心、银屑病诊疗中心等特色中心。

  2023年

  4月,被正式确定为三级乙等中医医院。

  党建引领铸魂赋能 奋进担当勇攀高峰

  1983年,为响应国家“加快县级中医院发展建设”的号召,也为满足群众的就医需求,永康县中医院应运而生。从筹建到真正建立,不过半年。之后,虽医院几易其址,但始终在党的领导下,于砥砺前行中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给万千百姓带来健康福祉。

  回望40年,市中医院始终坚持“中西医并重”的办院理念,秉持“厚德精术、仁心惠民”的院训,牢记“以人为本、呵护生命、寿人济世、永葆安康”的使命,践行“患者至上、融通中西”的核心价值观,紧盯“树名医、创名科、建名院,努力打造技术、服务、管理三大品牌”的目标,积极建设以中医为特色,中西医并重的现代化、综合性中医院。

  如今,正值风华的市中医院已是一家集医疗、保健、康复、教学于一体的三级乙等中医院。医院占地面积5.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8.7万平方米,建设床位850张,年门诊量达53.35万人次。作为医共体牵头单位,2019年以来,该院还推动江南、西城、高新区、象珠、唐先、花街6家分院打造“一院一品”特色专科,实现错位发展。

  作为一家中医特色医院,这些年,市中医院斩获了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全国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浙江省中医助理全科医师培训基地等重量级荣誉。此外该院还获评国家级爱婴医院、省健康促进医院、省卫生先进单位等。近年来,该院更是广结“姻亲”,2014年成为江西中医药大学实习医院,2015年成为省中医药学会共建单位,2016年成为省中医院医疗联合体成员单位,2020年成为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四医院协作医院,2021年成为省肿瘤医院协作医院,2023年成为浙江中医药大学教学医院、成立江西中医药大学岐黄国医书院明医传承工作站。市中医院借势借力,步入发展快车道。

  一代代永中医人用精湛的医术和优质的服务赢得了社会的赞誉、患者的口碑。今年4月,2021年度全国二级公立中医医院绩效考核结果出炉,市中医院在全国1525家二级公立中医医院中位列全国第11名、浙江第2名。这一重磅级的荣誉,见证了永中医人40年砥砺前行的光辉荣耀,也记录了永中医人锐意进取的奋进足迹。

  筑巢引凤引才聚才 厚植沃土留才育才

  人才是第一资源。建院至今,市中医院从未放松人才培养。早在1991年,该院就开展了“西学中”活动,每周为西医师、护士上中医理论课;1994年,积极聘请名医专家;2006年,选派全院40周岁以下护士轮流到浙大二院进修,同时选派10名医技人员到上级医院进修;到2010年,该院高级职称卫技人员已有38人。

  为进一步筑巢引凤、凝心汇智,近些年,市中医院坚持“外引内培”双轮驱动。一方面,该院加大人才引进力度,2013年至今人才引进148人,其中正高职称11人、副高职称13人、硕士45人;另一方面,该院积极举办中医经典培训班、经方提高班、岐黄天使中医培训班,联合浙江中医药大学举办“西学中”“护学中”学习班,要求全院西医人员全部参与为期3年的中医系统学习,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

  此外,市中医院启动互联网+跟师、杏林新苗人才培养、高素质中医人才培养等工程,与省中医药学会、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江西中医药大学岐黄国医书院、南京中医药大学国际经方学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等开展密切合作,选派青年骨干跟着“国医大师”及名医大家学习,夯实中医理论基础,提高临床医疗水平,提高中医药队伍的整体素质。与此同时,名医(名中医)传承工作室的落户,也发挥了传帮带作用,让市中医院医生提高综合素养,用简、便、验、廉的中医药特色优势更好地为广大群众的健康服务。

  如今,市中医院拥有高级职称99名、硕士60名,浙江省基层名中医1名、浙江省基层名中医培养对象1名、浙江省中医药“新苗”计划培养对象1名,金华市名医2名、金华市名中医1名、金华市青年名中医1名、金华市医界新秀1名,永康市名医6名、永康市名中医8名、永康市医界新秀7名。这些人才汇聚成了一艘巨轮,助推市中医院破浪前行、行稳致远。

  学科建设硕果累累 中医特色优势凸显

  学科建设是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从需要借用环城医院的医疗用房暂设门诊、住院部,到拥有众多医疗资源;从只有内、外、妇、儿、骨伤、针灸、推拿7个临床科室,到建起门类齐全的临床、医技科室;从只有寥寥数台仪器,到引进众多先进医疗设备;从摸着石头过河,到多项技术全市领先……40年来,永康市中医院发展的脚步从未停歇。

  2005年,该院确定了“院有优势,科有特色,人有专长”的学科建设方针,确定了首批重点发展专科。这些年,各专科始终坚持突出中医特色、坚持中西医并重的发展方向,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推动中西医相互补充、协调发展,做到“科科有特色,人人有特长”。

  中医自然是市中医院最大的特色。在建院之初,市中医院就推出了“冬病夏治”等中医特色疗法;2003年“非典”时期,该院不仅发放了7万余剂中药煎剂,为预防“非典”发挥了重要作用,还成功开发健脾防暑汤,取得强烈的社会反响;2006年至2007年,该院连续推出中药膏方和切片膏剂;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来袭,该院推出预防方和治疗方,《新冠疫情时期发热门诊中医防控管理研究》还获金华市新冠肺炎疫情应急防治科研攻关项目立项。还有中药内服联合手法整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坐位拔伸牵引复位治疗颈椎病、小针刀治疗腱鞘炎、督脉灸、小儿生长贴等中医特色疗法,中医文化节、中医中药中国行等特色活动……都让市中医院的中医特色深入人心。近年来,该院还通过构建治未病中心、推行“六一”工程、加强优势病种管理,全面加强中医内涵建设,不断提高中医服务质量。

  市中医院其他学科的发展也毫不逊色。2007年,该院成功开展我市首例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2019年,成功开展我市首例针刺麻醉下甲状腺肿瘤切除术;2020年,多学科合作完成我市首例吞咽造影;2022年,成功开展我市首例Micra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术。

  如今,该院已建成国家农村医疗机构针灸理疗康复特色专科——康复科,开展多种功能障碍评定与康复治疗,是我市最大的中风康复中心。省中医药重点学科——肿瘤科,开展肿瘤筛查、癌痛规范化治疗、化疗、靶向治疗、内分泌治疗、中医药治疗、深部热疗、腹腔灌注治疗等,中西医结合特色突出。金华市县级中医药重点专科——康复科、肿瘤科、骨伤科、脾胃病科、心血管科,其中骨伤科应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常见病及多发病;脾胃病科以胃肠病、肝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及消化内镜诊疗为特色,常规开展各中内镜下微创技术;心血管科常规开展冠状动脉造影术及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永康市重点学科——中医内科、肿瘤科、皮肤性病美容科、康复科、针灸推拿学、中西医结合胃肠外科。另外,该院治未病中心是我市最大的中医诊疗中心,开设肝病、胃病、慢性支气管炎、失眠、风湿病、冠心病、糖尿病等中医专科。

  在此基础上,市中医院积极开展中心化建设,建成卒中中心、心衰中心、胸痛中心、骨质疏松中心、银屑病诊疗中心等特色中心。同时,与王坤根、曹毅、程向东、陈奇勋、冯祯根等国家、省级名医(名中医)合作,成立多个名医(名中医)传承工作室,借梯登高,发展壮大专业学科,真正发挥了在中医药领域的龙头作用。

  为民服务持续优化 奋楫笃行再启新程

  “一切为了病人,视病人为亲人”,这是市中医院矢志不渝的服务理念。

  早在建院之初,该院就植入了优质服务的基因:1986年每月开展下乡巡回医疗活动,1991年开展优质服务月活动。步入新时代,该院更是不断改善患者的就医体验:2012年,开展预约诊疗服务;2013年,开展“下基层、送服务”月活动;2014年,成立医院志工队伍,医务人员利用休息时间提供志愿服务;2016年,设立顾客服务质量保障中心,开展全员优质服务培训;2017年,开展“找短板、寻对策、促提高”活动;2018年,推出“五个当天”活动,让患者当天看上病、当天做检查、当天拿报告、当天看完病、当天取到药。2019年搬到新院后,该院又扩建停车场,定制公交专线,不断提升来院群众的就医体验获得感。

  乘着“最多跑一次”改革的东风,市中医院还在优化就医流程等方面狠下功夫。2015年,该院成为永康市首家实现诊间结算的医院;2016年,实现线上挂号缴费、化验单打印、费用查询等功能;2020年,成为全省首家实现刷脸就医的医院。2020年全国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满意度调查显示,市中医院在全省中医院中,门诊患者满意度排名第一,住院患者满意度排名第二。

  更值一提的是,市中医院还依托“互联网+物联网”,在全省率先推出“中医药一体化”服务。患者在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就诊开方,市中医院也能完成开药、抓药、煎药、寄送到家等一整套流程,真正把老百姓“看中医不用跑、城乡共享中医药、中药免费配送到家”的愿景变成现实。目前,该服务已覆盖我市15家乡镇卫生院以及208家服务站、村卫生室,1家直属医院、2家民营医院。“中医药一体化”服务永康模式,还得到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充分肯定,在全省乃至全国各地普及推广。

  舟至中流催帆竞,击楫勇进破浪行。站在新的起点,市中医院在夯实“三乙”的基础上,绘就了创建“三甲”的蓝图。市中医院扩建(二期)工程蓄势待发,建成后医院总用地面积将增至6.6万平方米,床位将增至1250张。市中医院党委书记吕章春表示,全院上下将继续秉持团结、奉献、奋斗、创新的精神,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努力打造以中医为特色,中西医并重的现代化、综合性的中医医院,为百姓的生命健康保驾护航。

  融媒记者 李梦楚


浙B2-20100419-2
永康日报 时政·专版 00004 市中医院昂首阔步迈向新征程 2023-12-05 永康日报2023-12-0500008;永康日报2023-12-0500009;永康日报2023-12-0500007;永康日报2023-12-0500035;永康日报2023-12-0500037;永康日报2023-12-0500049;永康日报2023-12-0500050;永康日报2023-12-0500038;永康日报2023-12-0500039;永康日报2023-12-0500029;永康日报2023-12-0500033;永康日报2023-12-0500047;永康日报2023-12-0500048;永康日报2023-12-0500023;永康日报2023-12-0500025;永康日报2023-12-0500043;永康日报2023-12-0500045;永康日报2023-12-0500040;永康日报2023-12-0500044;永康日报2023-12-0500034;永康日报2023-12-0500036;永康日报2023-12-0500021;永康日报2023-12-0500022;永康日报2023-12-0500018;永康日报2023-12-0500020;永康日报2023-12-0500017;永康日报2023-12-0500019;永康日报2023-12-0500028;永康日报2023-12-0500032;永康日报2023-12-0500014;永康日报2023-12-0500016;永康日报2023-12-0500027;永康日报2023-12-0500031;永康日报2023-12-0500011;永康日报2023-12-0500013;永康日报2023-12-0500026;永康日报2023-12-0500030;永康日报2023-12-0500010;永康日报2023-12-0500012;永康日报2023-12-0500051;永康日报2023-12-0500052;永康日报2023-12-0500053;永康日报2023-12-0500058;永康日报2023-12-0500059;永康日报2023-12-0500060;永康日报2023-12-0500041;永康日报2023-12-0500042;永康日报2023-12-0500046;永康日报2023-12-0500055;永康日报2023-12-0500056; 2 2023年12月05日 星期二
浙B2-201004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