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日报 数字报纸


00006版:文化·西津

文章导航

愿得长在无相违

——漫谈胡长孺的朋友圈

  愿得长在无相违

  ——漫谈胡长孺的朋友圈

  □陈为民

  书法名流 江南才子

  胡长孺是元代书法大家。楷书临钟繇《力命表》《宣示表》,行书法二王正脉。讲求法度,刚柔相济,遒劲俊逸,自成一格。观其《群玉帖》手迹,俨然有李北海《出师表》之遗韵。

  元陶宗仪《书史会要》有云:“胡长孺耿介不同于俗,下笔言妙天下。正书学钟繇,刚劲骨力,似其人也。”

  明代书法家丰坊在《书诀》中载:“昔人传《笔诀》云:双钩悬腕,让左侧右;虚掌实指,意在笔后。论书势云:如屋漏痕,如壁坼,如锥画沙,如印印泥,如拆钗股……元则胡汲仲、赵子昂”……共列十八人。

  现今,发现胡长孺存世手书有三种:一是《与叔敬贡士书》(现藏于国家图书馆);二是《题陆秀夫义山帖》(又名《群玉帖》),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三是《题苏东坡春帖子词卷》(现藏于吉林省博物馆)。

  赵孟頫(1254年-1322年),浙江湖州人,字子昂,号雪松道人,元代首屈一指的大书法家,名列“欧颜柳赵”楷书四大家。赵孟頫是胡长孺的至交。胡长孺曾有经典评介:“赵子昂书,上下五百年,纵横一万里,举无此书。”同时,赵孟頫又是大画家和诗人,诗书画印,无一不精。他还酷爱音律古琴,松雪道人的“松雪”,即是他心爱的古琴芳名。

  赵孟頫与胡长孺曾多次合作撰写碑帖,一时传为佳话,可谓有元一代,辞翰双雄。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名帖《谷仙赋》,写为赵孟頫之师南谷子杜道坚,胡长孺撰,赵孟頫书。杭州河坊街的《佑圣观捐施题名记》碑,胡长孺撰文,赵孟頫书丹。三门吴用晦的《霁山先生墓碑》,也是胡长孺撰文,赵孟頫书丹并篆额。赵孟頫还为胡长孺从兄胡之纯作挽诗。诗云:“我有三益友,对乏如古人。布衣甘陋巷,书册老遗民。泪落黔娄被,神伤郭泰巾。请为千字诔,书刻上坚珉。”

  赵孟頫的姐夫张伯淳也是胡长孺的好友。张伯淳入元后任杭州路儒学教授,翰林院侍讲学士致仕。赵孟頫和张伯淳都是当朝高官,分别为从一品、从二品,而胡长孺兄弟虽属下僚,但彼此尊重,惺惺相惜。胡赵两家真是缘分殊胜。

  鲜于枢(1246年-1302年),北京人,生于河南开封,长居扬州和杭州。善诗文,工书法,尤工草书。在元代,书法名声和成就仅次于赵孟頫。传世法帖有《韩愈石鼓歌》《归去来辞》等四十余件。其中,《归去来辞》行草横幅法帖,笔者有幸在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拜观。鲜于枢草书学怀素,常酒酣后吟诗作字,奇态横生。现存的《萧山县新庙碑阴记》系胡长孺撰,鲜于枢书。

  邓文原(1258年-1328年),四川绵阳人,古属巴西郡,人称“邓巴西”。其父早年避兵入杭,遂迁居杭州。与胡长孺多有交集。历官江浙儒学提举,翰林侍讲学士。邓文原以擅长章草闻名,与赵孟頫、鲜于枢号称“元初三大书法家”。

  吾衍(1268年-1311年),字子行。原籍开化,幼居杭州,是胡长孺的忘年交。吾衍嗜古学,通经史,工篆隶,谙音律。笔者以为其成就最大的是印学。著有《竹素山房诗集》《学古编》等。其《三十五举》,是我国最早研究印学的理论专著,阐述篆隶演变和篆刻知识。重视篆法与刀法,强调学篆刻先识篆书,并力倡“印宗汉魏”。同时教授学生,开展印学的教育实践活动,推动篆刻艺术的发展,影响至明清和当代。时与赵孟頫齐名。沙孟海先生在《印学史》中,称米芾为第一代印学家,赵孟頫、吾衍为第二代印学家,王冕为第三代印学家。

  胡长孺的书友众多。如虞集、揭傒斯、吴莱、柳贯、仇远、张雨等,他们均是元代的书法名家和精英。学而优则仕。古代科举制度,士人们于书法是一门基本功,没用所谓的专业书法家。钟王颜柳、苏黄米蔡等书史上大伽,大都是高官大儒,当然民间高手或隐居不仕者,另当别论。

  刚正不阿 风骨之士

  胡长孺为人刚正不阿,刚介有守。他在任建昌教授兼录事期间,当朝御史程钜夫家人违建大门,侵占官道,因程家权倾一方,无人敢管此事。胡长孺明知程是他的有恩之人,曾举荐自己入仕。但是,胡长孺敢于秉公执法,主持正义,硬是强行拆除。

  无独有偶。义乌黄溍,1315年授官台州路宁海县丞。宁海县位于浙东沿海,濒临盐场,盐业兴旺。可是一些盐户有恃无恐,肆意妄为,残害百姓,而当地一些官吏受盐户贿赂收买,不主持公道,横暴尤甚。黄溍到任后,察访社情民意,见此情景,深恶痛绝,对为非作歹者一律绳之以法,百姓终得安宁。

  胡长孺爱憎分明,有情有义,但坚守底线。有一次,赵孟頫受罗司徒之托,奉钞百锭,作为润费,请胡长孺为罗司徒之父作墓铭。胡长孺怒曰:“我岂为宦官作墓铭耶?”硬是没有卖老朋友的面子。而对撰写良臣吴用晦的墓铭,虽无交情,却一口答应了吴家人的请求。

  好友揭傒斯也一样,性格耿直,好善嫉恶。有一次,一个郡侯以权势要部下百姓送礼做寿,并请揭撰文记他的德政。揭傒斯痛斥说:“你的所作所为怎么样?我能违背民意违背自己的心愿为你粉饰,阿谀奉承?”此人几经贿赂都以失败而告终。对善良的人求助,揭傒斯总是热情地帮助他们。

  还有吾衍,虽未为官,左眼眇右脚跛,但自视甚高,开放高世不仕之节。其所厌弃者,或请谒,从楼上遥谓曰:吾出有间矣!不公侯屈色,尝自比郭忠恕。居生花坊一小楼,生徒从衍者,常十数百人。客至,僮则止之,通姓名,使其登乃登。廉访吏徐琰一直话直说日来见,衍从楼上呼曰:此楼何敢贵人登耶!愿明日偈使节!琰素重吾衍,笑而去。吾衍性好讥讽,“故用是自负,藐视一世。其所称许者,惟钱塘仇仁近,永康胡汲仲、穆仲三人”。吾衍只服仇远及胡之纯、胡长孺兄弟,谓百年间所无有。吾衍逝,胡长孺作《吾子行文塚铭》。

  教书育人 杏坛精英

  道德教化是国家治本的大事。胡长孺任扬州儒学教授和建昌儒学教授二十年,晚年辞官居杭州虎林山十年,主要是交友课徒做学问。黄溍在《石塘先生行状》中说:“聚书数万卷,四方学徒考德问业,簦笈接武。”簦笈接武,意思就是学生撑着雨伞背着书箱接踵而来。其学生东阳的胡助诗曰:“弦诵三年佐,声名两浙闻。力行修古道,邃学琢雄文。”《胡长孺集》中,载有胡长孺门人四十七人,再传门人二十九人。

  浦江吴莱(1297年-1340年),才学渊博,但命运多舛。延祐年间应进试不第。24岁被荐为礼部编修。后与礼部官员不合,退居家乡潜心读书著述。他以布衣之身,教书为业,先后在诸暨白门义塾,浦江郑义门东明精舍主教,为家乡培育了不少栋梁之材。其中便有号称明开国文臣之首的宋濂。宋濂祖籍金华潜溪,因慕吴莱声名,先到诸暨白门拜师,后随吴莱就读于东明精舍,继承了吴莱的衣钵和学术思想,整理编定了浦江《郑氏家规》。

  前文所述的吾衍,在杭主要以教书为业,生徒众多,常以数十百人。后以书法名世的吴睿,是吾衍的得意门生,同时,也得到胡长孺的精心点拨,并作诗赞许嘉勉。吴睿,字孟思,杭州人,晚年居江苏昆山,终身布衣。篆、隶、印全面接受了吾衍的衣钵,并有所发展。传世有《篆书千字文》《隶书离骚》等。青田刘基刘伯温对其书学高度评价:“睿少好学,工书法,尤精篆隶,凡历代古文款识制度无不考究,得其要妙。下笔初若不经意,而动合矩度,识者谓吾子行、赵文敏不能过也。”当然这是一家之言,但后生可畏,“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是贤者皆所期许的。

  遂昌郑元祐(1292年-1364年),是胡长孺众弟子中的杰出代表。天资聪颖好学,十五岁能赋诗。因年幼失右臂,遂以左手写字,作楷书,也能端庄规范,且兼善多种书体。早年居住杭州,后来侨居吴中。著有《遂昌杂录》和《侨吴集》。郑元祐在吴中士人中影响很大,称“吴中硕儒”。郑元祐于至正五年(1345年)进士,后授平江路儒学教授,后升任江浙儒学提举。

  儒学教授,古为官职,有两大职能,司教务与授儒学。教士也,必曰“严、恭、寅、畏”;教民也,必曰“孝、弟、忠、信”。这八个字,意思就是学风严谨处事恭敬,居敬廉洁,敬畏天人;孝顺父母,爱护兄弟,忠君爱国,笃信重义。

  胡长孺是一代文章大家。他在《送诸生诗序里》说:“粹白庄逊,以持其身;幽深邃远,以致其学;直方正大,以立其节;醇雅畅洁,以肆其言。”意思就是立身做人要纯粹清白,庄重谦逊;读书学习,应求深忌浅,广博致远;在人品节操上要保持正直端方,刚正大气;作文立言则要醇厚文雅,通畅简洁。这是胡长孺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和自身践行的行为准则。

  明叶盛《水东日记》卷十二载文:“右胡石塘先生送欣都、朱、卢、饶诸生会试京师诗序。先生字汲仲,石塘其号也。故宋遗老,在元有文章大名,与方回、仇远、戴表元齐名。”

  什么叫文脉?就是文而化之且代代相传。胡则、陈亮之后,永康出了个“二胡公”胡长孺。在后人眼里,还将出三胡公、四胡公。“愿得长在无相违”(胡长孺《赠樊道佑生》句),要与德才兼备的高人为伍,见贤思齐。其实,能否名垂青史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与高人为伍,能增长学识,提高人生境界。重要的是能增强自信,实现自身价值。重要的是士人风骨的传承。纵然时光流逝,时代变迁而永不泯灭。就像“南中八士”,今日可考姓名的只有胡长孺等四人,虽有些许缺憾,但“南中八士”作为一种精神符号,将永载史册。

  (上接11月27日6版)


浙B2-20100419-2
永康日报 文化·西津 00006 愿得长在无相违 2023-12-02 永康日报2023-12-0200007;永康日报2023-12-0200010;永康日报2023-12-0200006 2 2023年12月02日 星期六
浙B2-201004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