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建华:岁月映初心 一生藏蓝情
![]() |
好民警好故事
吕建华:岁月映初心 一生藏蓝情
30多年的实战磨砺,30多年的坚守付出,他用孜孜不倦的精神、誓言无声的作风,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经受了一场又一场考验,为维护社会治安作出了自己的贡献。百炼成钢,玉汝于成。他荣获市公安局个人嘉奖5次、获评先进个人1次、荣立个人三等功1次。他就是今年58岁的市公安局东城派出所民警吕建华。
工作中的吕建华
下足绣花功夫 守护群众安宁
1987年入警后,吕建华先后在交警大队、市行政服务中心、东城派出所任职。面对不同警种繁重的工作,如何在千头万绪中绘出令人满意的平安画卷,吕建华下足绣花功夫,全力帮助群众解决急难愁盼问题,在平凡的岗位上诠释着人民警察的铮铮誓言。
交警的工作平凡、辛苦、枯燥,可是吕建华却始终充满激情。他说,交通安全关乎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只要道路畅通了,群众安全了,自己苦些累些没什么。
在这个岗位上,他工作了整整20多年,从一个风华正茂的年轻小伙变成了中年汉子,唯一不变的是他那颗服务群众的心。
工作之余,他还主动联系辖区的中小学校,通过上交通安全课、举办报告会等形式,为广大师生送去交通安全知识。
2017年,吕建华调到东城派出所,从事社区警务工作。“作为社区民警,就要融入群众中、深入百姓家,提高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吕建华说。
山川坛社区位于城市中心,周边分布有学校、商场、多家银行总部以及国企等单位。为打造发案少、治安好、幸福指数高的平安和谐社区,吕建华总是喜欢骑着摩托车在辖区巡查,给辖区群众讲反诈、调纠纷、解难题,用自身行动系紧警民联系的纽带。
近年来,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屡见不鲜。为守好群众的“钱袋子”,吕建华积极开展防诈宣传,大力推广使用“国家反诈中心”App。
为提升群众的反诈意识,吕建华还经常联系辖区内的企业、医院、学校,主动上门宣讲反诈知识。同时,他汇编了一些反诈小贴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和各大商场、企业的工作群里。
此外,他还经常深入社区,与群众聊反诈、讲防范,筑牢反诈群众防线。
今年以来,山川坛社区的电信网络诈骗案发率同比大幅下降,离不开吕建华扎扎实实的反诈宣传工作。
踏遍社区角落 走进群众心里
“我喜欢老百姓有什么事情都来找我。问题发现得越早,越容易解决,小事就不容易变成大事。”吕建华说。
社区民警办理最多的是老百姓眼里的着急事、琐碎事、麻烦事。
不久前,吕建华与市民高女士聊天,得知她与租客俞先生在电费问题上产生矛盾,双方大吵一架。了解缘由后,吕建华多次上门调解,向双方普及房屋租赁相关法律知识。在吕建华的多次调解下,高女士和俞先生的纠纷得到了圆满解决。
在夏季治安打击整治行动期间,吕建华白天访社区,晚上对辖区内营业场所开展安全检查。如果时间紧、任务重,他就将自己的下班时间一推再推,加班加点、夜以继日,将全部精力奉献给社区治安工作。
他从未叫过一声苦、喊过一声累、发过一句牢骚,始终默默无闻地埋头苦干。他知道,走好脚下的每一步,登好每一次门,就是对自己工作最好的诠释。
5年来,吕建华日均2万步,奔走在辖区的各个角落,调解纠纷上千起,帮助困难群众200余人,赢得了社区群众的良好口碑。“有困难找华哥”成了社区居民的共识。
心系群众冷暖 倾力排忧解难
只有“心中常常牵挂”,才会“时时放心不下”。通过这些年的磨砺,吕建华练就一身为民服务的硬功夫。
2020年9月,吕建华在一次走访中发现,辖区内住着一名叫阿华的无业人员。阿华平时很少与人交流,周围人对他的情况一无所知。后来,在吕建华耐心开导下,阿华终于敞开心扉。原来,阿华原本住在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家中有父母和三个兄弟姐妹。1990年,14岁的阿华因不服父母管教,赌气离家出走。因为没有身份证,30年来,他四处漂泊,以拾荒为生。
阿华表示,自己其实早就想回家了,只是觉得混得很失败,碍于面子,一直不敢回家。
为了帮阿华圆回家梦,吕建华一边继续密切关注他的身体状况,一边想办法帮其恢复身份。通过查询,他发现阿华的户口已被注销。为帮其顺利回家,吕建华联系了阿华原户籍地的派出所,并多方打听,联系上阿华远在云南的弟弟。在备齐所有材料后,吕建华把阿华及其弟弟送到了车站。临别前,阿华紧紧攥着乘车证明,向吕建华深深鞠躬、大声致谢。
岁月更迭,初心不改。30多年来,吕建华一直保持着对公安工作的热爱和对理想信念的坚守,用忠诚警魂和责任担当,展现了人民警察的良好形象。
融媒记者 胡美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