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向可查 有迹可循
建筑垃圾有了“电子身份证”
去向可查 有迹可循
建筑垃圾有了“电子身份证”
本报讯(融媒记者 胡锦 通讯员 施婕) “师傅,请出示一下车辆的二维码。”日前,在我市一建筑工地门口,一辆渣土车缓缓停下,驾驶员出示了车辆二维码,待工作人员扫码填写了建筑垃圾移出信息后,才驶向建筑垃圾处置场。
这是我市推行建筑垃圾电子转移联单运行管理制度后发生的一幕。据了解,建筑垃圾电子转移联单(简称“电子联单”)是对建筑垃圾从源头产生到运输中转,再到处置利用的全过程,通过线上智慧交互与监控形成处置闭环的电子信息载体。简单来说,就是每一车建筑垃圾的“身份证”,能够有效记录全过程流转信息。
在规范的运输过程中,运输单位需在“浙里办”App完善驾驶员和车辆信息,绑定生成车辆二维码。施工单位需要对驶出工地的建筑垃圾运输车进行扫码,并填写建筑垃圾种类、移出量等信息,生成电子联单。最后,当车辆进入处置地,处置单位核实信息并扫码填写接收信息后,电子联单才算完结。
“电子联单推广应用后,建筑垃圾从源头产生、运输中转、处置利用的全过程都可进行线上监控,让每一车建筑垃圾去向可查、有迹可循。”市综合行政执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该局将在全市范围内大力推动落实建筑垃圾电子联单制度,同时加强建筑垃圾转移活动中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