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杨家大井”
穿越“杨家大井”
□丁耀明
每当漫步在畅通的温泉隧道,我都会兴奋地想起小时候在矿井巷道内无畏穿行的趣事。
巷道是矿工在地表与矿体之间钻凿出来的平面通路,用来行人、运矿、通风、排水等。
东风莹石矿鼎盛时期有16眼矿井。杨家矿区有这样两眼矿井,一眼纵向,距离330国道2000米左右,是众所周知日常生产使用的“杨家大井”;另一眼横向,与机电车间相隔约2000米,已废弃。听矿工们说,两矿井之间相通,我们小孩就有好奇愿望,什么时候能从这眼矿井通过巷道走到那眼矿井?理想是美好的,天真梦想终于在我初中毕业后的暑假里实现。
新学期我就要到县城读书,母亲高兴地说:“你要读高中了,奖励你满足一个愿望!”我不假思索回答:“想穿越两眼矿井!”我平时也会提到这件事,可能是出于安全考虑,大人总不松口,这天是说出来能够实现愿望的最佳时机,我心里美滋滋的。
“好,我们答应你!”父亲毫不犹豫地说。工人孩子下井,也要向领导打报告审批后才行,家长按流程办好手续。我邀请也将读高中的一个同学为伴,穿上工作服,戴着矿工安全帽,由矿工余叔叔带领,乘卷扬机,从“杨家大井”井口出发,由上到下像坐电梯一样来到100多米深井底。
井下凉意浓浓,舒爽无比。我们来到人工开凿面积比较大的休息室,井工们正吃完午饭,双方互打招呼。这里有安全帽、雨鞋、雨衣等劳保用品,有钢钎、锤头、三角钯等劳动工具,更有热水瓶、凉水桶、碗筷、排凳等生活用具。我曾经在此蹭过几次饭,喝绿豆汤、清凉汤等,味道相当不错。井工待遇有保障,两面靠岩壁的宽大休息室是他们应该享受累并快乐着的温馨家室。三个人脚踏高帮套鞋,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迈进。地上铺着石子和黏土,像走进崎岖不平的山路一样不灵活。巷道顶部有灯光照着,只见两条铁轨或直线或曲线向深处延伸。余叔叔有文化,要我们用比喻句描述铁轨,同学头头是道地说:“铁轨像两条蛇一样,蜿蜒爬向远方。”我条理清晰地做作业:“闪亮的铁轨像一条巨龙伸往前方。”余叔叔听后不住地点头微笑。目之所及,铁轨安静地躺着,在耀眼灯光下,不时闪着光亮,有种无与伦比的韵律。
铁轨上的摇车,有的载着原矿,有的是空车,三五成群地好像被磁铁石吸住了一样,让轨道牵制着。我俩兴奋地前后推着它,左右翻着它,如玩大型玩具似的耍欢。我们看到两壁石墙已经历了时光的洗礼,变得非常光滑。突然见到路旁一个庞然大物,余叔叔介绍说,这是鼓风机,用来输送气体,把洞内旧空气压送出去,又把新鲜空气源源不断补充进来。
走着走着,路不平了,一个个水坑充斥其中,路灯由间隔20米一盏变成40米一盏。余叔叔对我们说,这边已经没有优质矿脉,不是工作场地,所以会越来越黑,再过去就没有路灯了。越往前走,困难越多。他试探地问,要不我们原路回去?我俩都摇摇头。如韩非子所言:“志之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既来之则行之,这样的机会我们一定要抓住。
没有路灯,到了伸手不见五指的地方,三个人打开帽上顶灯,它成一圆光环直射前方。大小蜘蛛网,用手触碰,被缠绕黏住,碍事讨厌;蝙蝠调皮地四处飞蹿着,幸灾乐祸地看着我们的无奈。歌德说过:“目标越接近,困难越增加。”余叔叔走在中间,一手牵一个,为了给我们壮胆,他讲起在部队掷手榴弹最佳投手、野营拉练日行千里、折叠床被如豆腐块、每周出一期黑板报等生动故事,让我们长见识。说到兴奋处,他转移话题告诉我们,退伍后,他直接来到矿区当上工人。自豪乐观的话语为我俩提起精气神,深一脚浅一脚蹒跚走上坑坑洼洼的地带,冒险进入“无人区”。
这里人烟稀少,空气稀薄得令人窒息,铁轨已锈迹斑斑。潮气在空气中慢慢浸润,扩散出一种发霉的味道;满是黏液的隧道湿气很重,鼻子跟一颗圈绕的脑袋一样,有些酸涩,无力呼吸。我们差点跌倒,幸好有丰富经验的余叔叔扶持,叫我们戴上口罩,更增进我们加速度的脚步。
理想是黑暗中的一盏明灯,能照亮跋涉者心中的每一个角落。洞上水滴不停地落下,打在身上,权作凉爽享受。大家唱着《地道战》《英雄赞歌》《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等多首歌曲,京剧样板戏《智取威虎山》中杨子荣唱道:“越是艰险越向前!”我们的眼神里透射的是自信、无畏和坚毅,心理素质过硬,坚持不懈,身疲力竭也要挺得住。大家互相勉励,赓续前行,终于在步履维艰的时候,峰回路转,豁然开朗,到达目的地,迎来柳暗花明又一井口。
三个人撑破黑幕探出身,太阳光连着酷热暑气扑面而来。拿破仑曾说:“最困难的时候,也就是离成功不远的时候。”越是有难度的梦想,就越有实现价值。三个小时艰难走过3公里长的巷道,我们经历艰辛困苦场面,体验矿工们顽强毅力,感悟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终于圆上穿越矿井心愿!这是我人生中难以忘怀的勇敢刺激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