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中医院晋升三级乙等中医医院
抢抓契机跑出现代化医院高质量发展加速度
![]() |
市中医院晋升三级乙等中医医院
抢抓契机跑出现代化医院高质量发展加速度
日前,省卫健委发布《浙江省卫生健康委关于公布第四周期第二批中医医院等级评审结论的通知》,市中医院成功创建三级乙等中医医院。该院成为我市首家三乙中医医院,为我市医疗卫生和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等级评定是医院医疗质量和医疗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促进医疗健康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抓手。从二甲迈向三乙,变化不仅仅体现在等级的提升,更是市中医院在服务能力、学科建设、管理理念、综合竞争力等方面实现的巨大跨越。
优异成绩的取得绝非偶然。成绩背后彰显的是市中医院领导班子的智慧和远见,是强有力的改革和创新,是全院上下团结一心,奋勇争先。“建院40年来,医院秉承‘团结、奉献、奋斗、创新’精神,坚持中西医并重,走质量办院、特色办院、和谐办院、勤俭办院之路,始终以患者为中心,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和服务品质,以‘树名医、创名科、建名院,努力打造技术、服务、管理三大品牌’为核心目标,更好为百姓服务,为健康永康作出更大贡献。”市中医院党委书记吕章春说。
赓续传承红色基因
“党建+”为医院高质量发展赋予新动能
市中医院创建于1983年,目前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三级乙等中医医院,是浙江省中医院医疗联合体成员单位、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四医院协作医院、浙江省肿瘤医院协作医院。该院总占地面积5.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8.7万平方米,建设床位850张,现有在职职工800余人。
回首市中医院近年来的跨越式发展之路,该院党委充分发挥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促改革、保落实的领导核心作用,探索构建“党建+”管理模式,为医院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障。
“党建+管理”,持续提升决策力和执行力。该院在院科二级推进规范化管理年活动,把工作做到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清单化,进一步提升医院管理水平、服务能力,保障医疗安全。“党建+学科”,持续增强影响力和竞争力。党建引领作用促进学科发展,加强对高层次人才的政治引领,先后培养、发展了多位学科带头人。2020年推出的学习品牌“岐黄讲坛”,学习培训覆盖全院职工,为医院高质量发展凝聚人心、增添活力。“党建+服务”持续提升患者满意度。该院持续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健康进乡村”等活动,提升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党建引领下,市中医院自2019年参加公立中医医院绩效考核以来,“国考”监测指标均获得高分。在2021年度全国二级公立中医医院绩效考核中,该院位列全国1525家二级公立中医医院第11名,省内第2名。
学科建设阔步奋进
精耕细作为医院高质量发展蓄力
今年,省中管局公布了2021年二甲中医院DRG数据排名。市中医院临床学科发展均衡性排名第一。这也是市中医院以创建临床重点专科为抓手,打造“永中医名片”的又一见证。
近年来,市中医院着力在学科建设上深耕细作,实现了自身发展质的飞跃。截至目前,康复科成为省中管局“十三五”中医药重点专科培育项目,并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农村医疗机构针灸理疗康复特色专科”;中医肿瘤学科成为浙江省中医药重点学科;创下市级重点学科7个,包括中医内科、皮肤美容科、康复科、中西医肿瘤科、针推科及中西医结合胃肠外科等。
该院康复科是我市目前颇具规模的中风康复中心,共配备床位150张,下设康复一科、康复二科、康复三科三个病区及康复功能训练中心,拥有一支64人的专业技术团队,开展多种功能障碍的评定与康复治疗。康复功能训练中心占地1490平方米,内设运动治疗大厅340平方米,开设神经康复、肌骨康复、中医康复、心肺康复、儿童康复、老年康复、重症康复等项目。2022年,该院儿童康复项目被列为浙江省民生实事建设提升项目,成为残疾儿童定点康复机构。
肿瘤科由我市肿瘤学科带头人、市中医院党委书记吕章春主持,常规开展肿瘤筛查、癌痛规范治疗、恶性肿瘤化疗、靶向治疗、内分泌治疗、中医药治疗及肿瘤深部热疗、腹腔灌注治疗等,中西医结合突出,专科特色明显。该科于2018年10月成功创建癌痛规范化示范病房,2022年5月通过省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项目验收。
肾病科是市中医院中西医结合的特色学科,设专科门诊、病房、血透中心,在中医治疗肾脏病、肾功能不全、风湿免疫性疾病方面拥有丰富经验。其中,该院率先在我市开展钝针穿刺,为血管条件较差的透析患者减轻痛苦。同时,率先开展高通量透析治疗,提高患者生存时间及质量,为尿毒症患者带来福音。该院现有进口血液透析机61台,每月透析量达2700人次。
此外,该院积极推动中心化建设。卒中中心被评为省“卒中防治中心”,多项新技术在临床应用上,走在区域医疗前沿。2021年,该院被评为金华市溶栓进步最快医院,DNT时间中位数40分钟。2022年,呼吸与危重症中心医学科(PCCM中心)顺利通过国家二级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规范化建设项目认证,并达优秀标准。心血管疾病的诊疗水平不断提升,心衰中心成为中国心衰中心建设单位,率先成功开展冠状动脉造影及冠状动脉支架植入、生物可吸收支架植入、无导线起搏器(Micra)手术。胸痛中心正在积极创建中,骨质疏松中心、银屑病中心等中心化建设彰显医院各项业务技术水平稳步提升,服务质量逐步提高。
院领导坚持下临床一线查房、坐诊、会诊,解决疑难病例;积极推进多学科联合会诊诊疗模式,提高疑难病、重症的诊断和临床疗效,同时进一步加强急危重症救治能力建设,目前ICU床位扩张至21张,在同级别医院中处于前列……市中医院高度重视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通过多举措持续发力,提升医疗质量。不仅如此,该院重点学科的建设,不仅带动了学科发展,更为医院的整体发展、提升综合实力带来了明显变化。
引智引才双推进
人才激活医院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人才是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也是核心竞争力。市中医院坚持“人才兴院”战略,加强高阶人才队伍的内培外引。
一手勤练“内功”,院内实行“传帮带”人才培养计划,与江西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广安门医院合作开展杏林新苗人才培养计划。2021年,遴选出22名青年骨干医师,前往江西省中医药大学岐黄国医书院、江苏省中医药大学黄煌国际经方学院进行经典中医的跟师学习。2022年,对遴选出来的其余青年骨干医师分批选送,进行为期三个月的经典中医跟师学习。
同时,该院以中医经典为抓手,创新学习途径,实行“中医药互联网+师承”模式学习,联合浙江中医药大学举办三期“西学中”学习班,全院西医人员全员参与为期三年的中医系统学习,以及岐黄天使中医基础理论知识专项培训,目前,92%护士已完成全部课程并通过考核。此外,该院还对各科室青年骨干医师从医疗活动、教学查房、术前讨论、病例讨论等各方面进行指导和考核,并将该院全体医务人员纳入中医药“三基”知识技能培训与考核,做到院级每年培训考核二次,科级每月培训二次、考核一次,不断夯实全院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根基。目前,该院共培养省基层名中医1名,省基层名中医培养对象1名,省中医药“新苗”计划培养对象1名;金华市名医2名,金华市名中医1名,金华市青年名中医1名,金华市医界新秀1名;市名医3名,市名中医7名,市医界新秀4名;高级职称122名。
另一手“筑巢引凤”,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根据“三甲中医医院”发展目标,该院引进一批学科带头人和高学历人才,加速人才的培养和储备,设立人才发展专项基金,用于引进、培养、激励人才,以内能驱动医院加速发展的新引擎。截至目前,该院共引进优秀人才94人,其中硕士研究生66人,副高13人,正高12人,形成了老有作为、中有成就、少有前途,人人皆可成才的生动局面。
为进一步营造中医药文化氛围,市中医院先后选派骨科、妇科、外科、肿瘤科、推拿科、治未病科等中医骨干参加北京、上海等地名中医传承人培养活动,逐步充实中医人才队伍,带活了医院的中医药服务项目。
中医特色彰显优势
打造中医药特色突出的现代化中医院
近年来,市中医院主动作为,在医疗服务中突出中医特色,多措并举为打造中医药特色突出的现代化中医院注入活力。
聚焦“中医药一体化”服务能力提升,探索构建中医药一体化互联服务——永康模式,中医药服务能力稳步推进。自2017年开始,市中医院在全市开展“互联网+物联网”中医药一体化互联服务,依托全市乡镇医共体建设,对全市基层医疗机构中药房进行整合重组,设立共享中药房、煎药中心、中医会诊中心,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处方系统互联互通,实行统一采购、审方、煎制、配送、追溯、监管的“六统一”模式。也就是说,患者在辖区任意一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处方经互联网传至配送中心,经配送中心审核、调剂、浸泡、煎煮、包装,免费配送至患者家中。目前,服务范围覆盖1家直属医院、2家民营医院,全市15家镇街区卫生院及208家服务站、村卫生室,累计煎煮万剂中药饮片,服务万人次。
以“治未病理念”为核心,治未病中心下设名中医馆、治未病科,是我市中医诊疗中心,开设各项专科门诊和中医治未病门诊,拥有金华市名中医、永康市名中医等专家,为广大患者提供优质的中医服务。同时,每年春季开展健脾防暑汤预防中暑、冬季开展中医膏方调理活动。
骨科是金华市重点学科创建对象,应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骨科常见病及多发病,尤其是中药内服联合手法坐位拔伸牵引复位等中医特色疗法深受永康及周边县市患者的好评。
针灸、推拿科是我市重点学科,技术力量雄厚、中医特色氛围浓厚。开展多项传统中医外治疗法,其中穴位贴敷疗、针灸埋线减肥、穴位埋线、中药熏蒸、耳压、刺络放血、三九贴、生长贴、冬病夏治、小儿推拿、小针刀、督脉灸等深受患者欢迎。2022年,“省名中医冯祯根工作室”落户市中医院,开展临床、教学、科研全方位指导,为科室发展和人才培养注入新动力。
为更好发挥中医药优势,守护群众健康,2019年以来,市中医院紧扣临床常见病及多发病预防、治疗和康复三个关键环节,不断强化中医诊疗方法的综合应用能力。经过多年优化,形成了数十个优势病种的诊疗方案,极大提高了中医药综合诊疗效果。市中医院根据各科室临床实际及特色,施行宜中则中、宜西则西、中西结合的诊疗方式,对优势病种诊疗进行全程管理。通过院科两级管理,调动各级医疗资源,优化诊疗流程,让每位纳入管理的患者得到全程的健康指导、规范诊疗及疾病监测,提升患者就医体验及诊疗质量。
提供全方位全周期优质服务
智慧医疗绘就医院高质量发展新蓝图
医疗服务关乎国计民生,关乎百姓幸福指数。市中医院秉承“一切为了病人,视病人为亲人”的理念,持续探索最优医疗服务,不断创新医疗服务模式,提高医疗服务效率,让百姓更加便捷、高效地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
近年来,市中医院在深化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和优化就诊流程方面下了不少功夫。2015年,市中医院率先在诊室完成挂号、问诊、预约检查、结算等功能。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拓展智慧医疗的广度和深度,积极开展线上医疗服务项目,推行“浙里护理”手机一键下单等便捷的诊疗服务,极大方便患者看病就医。
服务好不好,用户最有发言权。除了优化线上服务外,该院还在线下举办全员优质服务培训班,启动优质服务提升工程;开展“走千村进万户送健康”“走基层、促健康”中医药大型送医下乡等活动;开通“一站式服务中心”;扩建后山停车场,增设停车位,方便患者停车;定制“中医院——汽车东站”公交专线,缓解百姓就医难问题,得到了群众的一致赞赏和认可,满意度逐年上升。2020年,市中医院在全国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满意度调查中,门诊患者满意度排名第一,住院患者满意度排名第二。
为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提升群众看病就医获得感,市中医院持续深化优质护理,积极打造专业规范的护理队伍,充分体现人文关怀和护理专业内涵,不断为患者提供精细化、个性化、标准化的优质护理服务。同时,开展“五个当天”活动,为患者提供当天挂上号、看上病、做检查、看完病、取到药的优质服务。
共治共管共建医共体
深度融合拔升医院高质量发展新高度
近年来,市中医院充分发挥优质医疗资源优势,不断破解改革堵点、难点,积极探索基层医改新路径。通过八大中心的垂直管理,该院创新建立管理融合、医防融合、中医药融合、院科融合、全专科融合的五大融合体系建设,促进行政管理、医疗质量及公共卫生服务等各种工作融合,把总院的医疗资源、技术优势和分院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特长等有机结合,提升基层卫生健康服务能力,不断满足群众看病需求。
创新推出“1+1+X”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被列入2019年金华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办实事解难题百个案例;同质化管理、医共体深度融合的“永康做法”在《健康报》上推广;“一人结对一分院”模式,让总院与各分院之间实现心电图、生化全套、肝肾功能等检查结果互认,让患者减少重复检查,实现“最多跑一次”;消化道肿瘤筛查先后两次在第十三届国际胃癌西湖峰会和第十三届浙江省胸部肿瘤论坛上向全省分享永康经验,深受好评……该院一直行走在探索基层医改新路上,成效显著。2022年9月,“国家慢病健康管理癌症筛查与早诊培训项目浙江省实践基地”落户该院。作为全省仅有的两家国家项目培训实践基地之一,市中医院将继续开展上、下消化道肿瘤筛查工作和慢病健康管理人才培训,提升癌症防治与健康管理水平,为早日实现健康永康目标作出贡献。
“今后,医院将紧扣国家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和三甲中医院创建两条战略主线,聚焦中医特色、学科建设、优质服务三大建设目标,聚力建设一批高质量、有特色的优势学科及优势学科群,助推医院高质量发展,更好为居民提供高品质诊疗服务。”市中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应志敏说。
磐石搏浪,风正帆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市中医院将继续积极探索医共体高质量发展新模式,在创建三级甲等中医院、对接高端医疗资源、提升医疗服务能力三个方向持续发力,全力推动我市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健康永康保驾护航。 融媒记者 吕晓婷 王佳涵